圣经上浪子回头的比喻,圣伯多禄宗徒的事迹,便是明证,为什么我们要怀疑天主抛弃我们呢?而且,不一定移山倒海等等超自然的现象才是圣迹。
教宗举出了耶稣将自己比作撒种子的人,说这个种子就是圣言的比喻,进一步发挥说:凡听了这话,并接受了,并结出了果实的人是属于天国的人,生活在天主的统治权下;他们留在世界上,却不属于世界;他们携带着永生的种子
耶稣给我们讲述的比喻很清楚,即是“宽恕”。当我们去告解时,先要问自己“我宽恕了吗?如果我没有宽恕,我不能装作要求宽恕,因为这样我将不会被宽恕。请求宽恕就意味著要宽恕,它们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这也令教宗想起《路加福音》中荡子回头的比喻,那名翘首盼望儿子回家的父亲「远远就看见他的儿子」(参阅:路十五)。教宗鼓励众人说:「回到天父身边吧!祂在等待著你。天父温柔地对我们说话,尤其是在四旬期内。」
为了保持这份喜乐,他们要与天主紧密相连,如同耶稣说的「葡萄树和枝条」的比喻那样(参阅:若十五1-11)。我们若是居住在基督内,基督也居住在我们内,这份喜乐就会伴随成长的进程,常存在陪伴他人的时光里。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与今年里米尼大会的主题深有共鸣,因为它一方面显示出每个人都需要“天主的慈悲和怜爱”,另一方面体现了“对旅途中遇到的每个弟兄姐妹无条件的热情”。
随后,教宗提及《玛窦福音》中一个农人偶然发现埋在地里宝藏(参阅:玛十三44)的比喻时强调:“天主会在突发事件、偶发事件中工作。”
圣经上浪子回头的比喻,圣伯多禄宗徒的事迹,便是明证,为什么我们要怀疑天主抛弃我们呢? 而且,不一定移山倒海等等超自然的现象才是圣迹。
此外,耶稣还通过一个比喻强调,“宾客不能在新郎还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禁食”。教宗解释说,现在一切都与耶稣有关。“当祂在我们中间时,我们不能哀悼;但在祂受难时,我们确实要禁食。
圣经中仆人的比喻告诉我们,一个仆人完成了自己的劳作后,并不期待额外的奖赏,而是单纯地接受自己履行了应尽的职责。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只要我们执著于成果,便永远无法找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