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在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庚戌)5月1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按照当时中国的惯例,外国人死后都要移葬澳门。但是中国的教友为了纪念利玛窦,上奏朝廷,申请赐地,下葬北京。
1916年由于瘟灾,劳神父病死于千斤沟七号村,七号村东设有劳神湾,即:七号教友死后埋葬的圣地(直到现在仍有使用)。当时教会也开办了学校,女婴孩院,修女院。
天主教先贤徐阁老,尽管他生前的事业和死后的坟墓,均曾遭受过无情摧残,然而他在圣教史上、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业绩,永放光芒!
尽孝应在身前从而推及死后。天主教追思已亡的习俗不仅在于劝勉信友善度今生,重视将来。
尽孝应在身前从而推及死后。天主教追思已亡的习俗不仅在于劝勉信友善度今生,重视将来。
我没有资格称自己是本笃会的玄奘;但或许,在我生前或死后,天主将在千千万万中国人中闪耀其荣光,或许还会招募我这个虚弱的老人,将圣本笃会规带去中国(p123)。读到这里,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翻开近现代教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教宗良十三世于1891年发布了为劳工权益而高声呐喊、呼吁的《新事》通谕后,天主教会关心人类社会,并以福音精神来引导世人致力于和平、正义、爱德工作,而非仅仅追求“死后得升天堂
耶稣的门徒虽追随耶稣3年之久,耶稣也一再告诉他们他死后第3日要复活,但门徒们似乎仍不明白,所以当耶稣被抓后门徒即四处逃散。耶稣被安葬后,门徒们失去了依靠,悲痛、胆颤、闭门不敢出屋。
她写道,“我想拯救灵魂,并为他们忘记我自己:即使我死后,我也愿意救人灵魂”(“致柔兰神父(Fr.Roullan)的信”,1897年3月19日)。有几次她说:“我要藉着在世上行善来度我的天堂岁月。”
在这里你会看到第十处至第十四处苦路的真实故事,耶稣十字架下的那座山崩裂的缝隙(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死后山崩地裂),耶稣被绑的石柱,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卸下暂时停放的地方及耶稣的坟墓,这里是你默想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