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额视乎捐助者对于所捐项目的支持程度,但这种支持通常是短暂的。她说:“透过不同的筹款活动,这运动自2005年以来已筹到40亿韩圆(420万美元),约半来自个人捐款。”
就像我在去年的马拉松总结中所写的:2009年第一次跑马拉松是出于好奇,是想认识在国内如何把类似马拉松这样的运动与慈善、筹款联系到一起,因为我在美国学习时有两次参与长途步行为慈善筹款的经验。
主耶稣曾亲自教训我们:你们的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玛5:37);圣保禄宗徒也说过:你们的言谈常要温和,像调和上了盐;要知道如何答复别人(哥4:6);类似的劝勉还有:一句简单的话
“这么大的一块领土”享有“必要的领土主权”,也是出于“不从属任何土地主权的人”的需要。
辅理修士并不是人们往往以为的,是一些不能够、不愿意或出于一些理由无法成为神父的人。其实,这是一种本身有自己逻辑的圣召,在教会中有一种特定使命,历史广泛地证明了这些。
枢机表示,“耶稣称牧人具有‘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若十11)的特性,这绝非出于偶然”。这个讯息很明确:“你们的蒙召首先不是‘做些什么’,也不是做即便你们感到最适合的事,而是给予和分享生命。
多年以来,有一个连续出版的经本,可能就是出于去繁就简的目的,是一个大肆改动原来经文的典型例子。1、比如《玫瑰经》欢喜二端:“童贞圣母玛利亚,我诵此经,默思尔随天主默启,往见表姐依撒伯尔。”
因此特借“信德”一角谈点个人的看法。一、行善的目的首先是光荣天主向来,我们教会的灵修书籍、神父的讲道中“立功劳”的劝勉非常多。似乎天堂上论功行赏形同人间“一分功劳,一分赏报”的主张。
金钱很重要,尤其在没钱的时候,因为它与食物、受教育和子女的前途息息相关;但金钱若成了目的,它便是偶像。当资本主义把追求利润视为唯一目的时,它很可能会成为偶像崇拜的组织,成为迷信的形式。
教宗接见耶稣会社会正义与生态秘书处(梵蒂冈新闻网)「社会使徒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吗?是的,但首先要推动进程并激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