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这牧灵方案中,怎能忽略了礼仪的义务,尤其是对圣体化生活的关注呢?我在该牧函写道:「在二十世纪,特别是自从梵二大公会议以来,基督徒团体举行圣事的方式,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感恩祭。
我相信是因为他调节了追上时代及传统观念中间适量的平衡,懂得时常关注社会上的急切需求,这样才可清晰地把自己完全贡献给整个教会。当这时代被编进历史之时,无疑地会提及此事。
我喜欢《薄迦梵歌》,所以对印度教有敬仰之情,我很早就熟读了《金刚经》(现在仍然敬仰),九十年代初由于一些美国诗人的影响,中国诗人开始关注禅宗,我也算上了这一课,后来又读了佛教的别的经典。
我们却低下头,全心关注一个胎儿,他就是真理,这超出了平常的理解,他如此严肃,在众声之外葆有沉默,他如此苛求,只有母亲的纯洁才是世界。
国家对他们的关注又体现在哪里?四、是谁在做着危险而又不被别人理解的工作?修女们被耶稣基督的爱所感动,被这种残酷的现实所震撼,她们投身在这种危险而又难以被人理解的环境中为他们服务。为什么说危险呢?
这位才女在高中毕业后开始了文学创作,陆续在社会和教会的报刊上发表,特别引起了教会读者的关注。有读者坦言,就是因为喜欢蔚玛利亚的文章而期期都读“信德”。
大约1995年的时候,张若翰神父发现一些有困难的修士、修女和神父们需要帮助,因此建议大家关注、重视,并成立了圣召暨教育基金这个慈善机构。
再者,反正信仰的价值是永久的,不在乎多等一会,先把经济搞好了,然后再来关注信仰,这是现代人很大的诱惑。
在比利时四十天的学习中,开始几天,我在网上,一直关注家里为妈妈举办丧事的进展。
我排行老三,是中间的孩子,比较缺乏被关注。您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正好可以表达这一点:大的惯,小的娇,苦就苦在正当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