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传统即儒家传统,也把仁的概念同超越的天之创造化生相联系: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化天志而仁,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韩愈释博爱曰:博爱之谓仁);天高其位而下其施
公听之至暮无倦志。罗神父送给他《天主教要》与《天主实义》,他于邸中读之,达旦不寐,遂立志受教。徐光启于一个夜晚,不仅读完了这两本书,而且记住了书中所有的教义纲要。
因着祂的复活,我们确信善志终就将战胜邪恶,我们的努力与我们所受的苦,与祂的苦难一起,奉献给天上的父。将有助于带来基督普世的救恩计划。
有一位修士就读于这座修院,修士年龄不大,是不久刚从几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来此修道,从小他就受到本堂神父的重点培养,可以说是修道志坚。
这是百年一遇的盛事,公元2003年1月15日或2月11日,欣逢徐光启领洗奉教四百周年,值得我们中华广大教友隆重纪念,以志盛典。我们不拟复述他在学术上的旷世功绩,但应效法他虔诚敬主,善守教规的模范德表。
1988年,我们在北京再次相遇,并会同田志康神父受命于傅铁山主教筹复上智编译馆,当然他是最好的顶梁柱。
1861年,陕西代牧主教高一志和助理主教林奇爱与清廷交涉,落实原天主教教产,经过多方努力,1865年皇上颁发圣谕,归还南堂,恢复宗教活动。
临别时,陈志玉会长诚恳地把全体福传队员的心声留给了东周高村的人们:“感谢东周高村委会、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接待,欢迎大家到我们教堂去。”
他从抓骨干教友入手,组织了福传组,他自已更是身先士卒,曾和任志善等福传骨干在没有教友的空白村-——苇子沟,劝化了一家7口人领洗入教。到20005他离开凉泉时,那里已有20多名教外人领洗进教。
我就这这样,一遍一遍欣赏高处的彩色迫玻璃及其中的圣经故事,一遍一遍朝拜周围小祭台的圣人们,一遍一遍看中央祭台后方的《圣殇》雕像,我知道,袁志明牧师就是在巴黎看到这个雕像后,不由自主跪下来,从此决定,放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