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入极端主义,要看清未来的道路在继续回答提出的这些问题时,教宗方济各开始谈到他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我确信一件事:历史中巨大变化的事实,并不是从中心点,而是从周边观察到的。
我们失去了生命、家庭、梦想和未来……我们怎样才能不失去希望?缅甸局势严峻。你们知道吗,我牵挂罗兴亚人(Rohingya)。
病痛中对天主大爱的体验是于老师最大的收获,有了这份经验,于老师更是以微笑挑战癌症,以信心面对未来。
亨特从1870年起耗时3年完成的《死亡之影》 在威廉·霍尔曼·亨特的画中,虽然耶稣也是长须长发,却画的是当木匠的青年耶稣,他劳动之余伸了个懒腰,影子投在身后的木工架上预示了未来受难的样子
然后,一个青年人才会说:是的,这也可以是我的未来,一个人是可以这样子生活的《教导Insegnamenti》I(2005),354)。
实际上,教会被召叫就是为了做传播福音的酵母和盐,即临于所有人的爱和天主的仁慈,向我们指明那未来居所和最终归属,而世俗和政治社会的任务则是要在正义、稳定、权利及和平中构建并努力实现更人性化的生命。
教会的福传工作,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普世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信徒的;是年长教友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众所周知,凝心才能聚力。
大可面对事实,重新整装,奔赴未来,让曾经的错误与过失都沉入海底,让过去的历史与泪水化作前进的向导与微笑。故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如圣经上的浪子回头牧人与亡羊妇人与银币的比喻,无一不说明改正的可贵。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我们未来宗教的发展,核心因素是什么呢?人才、经济条件,还是政策环境? 叶小文:核心因素是综合的。
岂不知天主一直跟我们在一起,只是我们被太多的挂虑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忧虑,我们的眼睛被未来拖曳着,让我们无法驻足,所以,生命中需要蓦然回首,才能发现就在我们身边的主。众里寻祂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