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章较长,我想摘录几段与读者共飨。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他的家离澳门不远,隔海与香港相望。1879年他来到夏威夷群岛(檀香山),进了澳兰尼学校。
(16.1)「福传工作永远都不会只是理智上的传授,而是包括生活经验,人整个存在的净化和转变,并在共融中前行。」
基督的司铎们在祝圣圣油弥撒中重发誓愿,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讲道中先向在场的司铎们提问:「我们真的是从天主出发,在与耶稣基督的共融中行动吗?」
这里共上了九道菜,点出名来的不过四五道家常菜和一道江南特有的点心小笼包。所宴请的外国传教士六七人,应该说不算豪华奢侈。当然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不是也不可能是实录。
试想,数千人,不同种族,不同宗派,能每天一起共祷、默想、聆听圣言、分享和生活,可贵的还在每人面上都找着平安喜乐的笑容,深信这是祈祷的伟大力量,这是上主临在的象征。
教宗指出教会宪章第八章中首先强调了玛利亚的信德,并在天主圣三的爱及共融奥迹中去了解她。
东门堂代表介绍过往一年来东门堂的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并表示,要想把堂口建设好,除了不断增强教友的信德,还要提高中青年教友的凝聚力,因此,堂口除了组织中青年教友参加爱心探访,还特地辟出场地,每个星期定时组织中青年教友来教堂参加各种趣味活动
做共融与相遇文化的仆人:教宗方济各在弥撒讲道中用这句话勉励主教、司铎、会士和修生们每日回应他们的召叫。他强调了圣召的三重意义,即蒙天主召叫、蒙召宣讲福音以及蒙召推动相遇的文化。
但是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很多时候我得罪了您,在很多日子我重伤了您的心,我希望在未来的每一时刻,任何处所,都能真诚地与您共筑友谊的彩桥,成为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知心好友。
良十三的弥撒一位可敬的神父告诉我们说:“我有一次获准与圣父良十三共祭弥撒,它在我心中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带给有五十年之久的快乐。”“圣父当年85岁,当他进入圣堂时,看起来是虚弱和驼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