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大瞻礼日,衣公服,必诚必敬……遇诞日,子孙罗拜,夫人则布衣练裙,辞谢曰:我罪人,日负恩于天主,何敢当贺;汝辈有心敬我,惟向天主,求救我最足矣。
画中的三位女性教友手执杨柳小枝应合了《若望福音》12章第12节的内容:第二天,来过节(逾越节)的群众听说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便拿了棕榈枝出去迎接他,喊说:‘贺三纳’!
不久雷神父、贺神父、米神父相继也来到迪化,数十年的艰辛,教友已有数十户。转折二战苏德战争爆发后,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将新疆的德国主教和神父们驱逐出境,教堂被封。
弥撒后,仍抑制不住激动之情,遂捉笔写了一首词,以为纪念:西江月贺迁安市区首家祈祷所成立城市万顷良田,高楼大厦比肩。红墙绿瓦到处是,没有耶稣一砖。兹念天主圣宠,献上敝舍一间。
图片来源:作者好友侯贺良老师(未经许可,请勿转发)如何在躁动的世界中善度基督徒的生活?
在二十多年的信仰生涯中,我恭读了佛教的大量经典:《普门品》、《六祖坛经》、《大乘无量寿经》、《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
1874年,活体铅字引进了土山湾,教孤儿学会用铅字排印的,是耶稣会修士翁寿祺。他主持这个印刷所直至1896年去世,长达22年。他用活字版排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中文书籍——天主教的《弥撒规程》。
这就是我向在场的各位,以及各国各大洲透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契合在一起的男男女女所发出的复活节贺意。祝各位耶稣复活节快乐!
当时有贺近民神父和赵其松神父还不时以走亲戚等名义,来三七市行圣事。在他们的感化之下,教友们渐渐地在方维康的家中,每晚集中公念晚课、玫瑰经、一起过主日、诵读借来的圣书等。
并且叮嘱我将来小巴拉盖贺堂时一定要把他(她)们都请上。包头堂还未开放时,神父们来了都是到教友家中做弥撒,上海婆婆每次都去。有一次范神父来了,在耐火厂范全圣家做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