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以“原创文化与经典阐释和分析”为主题,首次在香港举行,约四十位从事哲学、神学及宗教研究的中外学者与会,发表卅多份论文,探讨中国先秦、希腊和希伯来三个原创文化的经典。
共开设灵修、要理、哲学、旧约、新约、信理神学、伦理神学、礼仪、拉丁语、教会史、要理讲授、讲道学、牧灵神学、天主教法典、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英语、体育、书法、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美学概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今年6月18日——神学四年的毕业典礼日,修士们个个西装革履,修女们身着美丽的会衣。这真是一个令人记忆犹新,兴奋不已的日子,让人心情激荡,感恩不尽。
乔治蒙席在访问中谈及出版社收录他访谈内容的《教宗:我的兄长》(MyBrother,thePope),称本笃2005年即位时,曾为自己再没有时间研究神学而沮丧,今天重拾与趣。
郭修女主讲了“教友灵修”,庞学峰神父主讲信理神学,李志祥神父主讲圣经,张树新神父主讲伦理学。参加学习的教友就圣经、教理进行了分享。(马广德)
我们发现,在历史上活的教会和信众生活中,答案并不如教义问答或神学教科书上的那么黑白分明。
杨慧林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指出:“历史中的基督教在逆境中的发展往往是其常态,其影响当代世界的神学之一就是‘希望神学’。
他在家乡的圣若瑟神学院学习哲学,后来进入马尼拉雅典耀(ateneo)大学学习神学。1982年2月27日,他被祝圣为神父,并被安置在同一教区。
换句话说,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神学研习、善工福传层面,它也是天主子民聚一起,庆祝圣事,共同祈祷。神学如果没有祈祷,就是知识,不能救赎灵魂。如果善工不是发生在祈祷中,也难以救人得救。
宗学宁修士曾留美十年攻读神学,回国后在北京修院等地工作,今日决志终身侍奉天主,服务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