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即商代直到周初,中国人都信仰上帝。后来有个重要的政治家、孔夫子最崇拜的人周公,制定了一套社会制度,一直实行到近代中国。那套制度即周礼,其核心是庙制,即宗教制度,特点是宗教权利不平等。
初闯深圳的教友们开始相互联系,在家中聚会祈祷,偶尔邀请家乡神长来做弥撒。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教友不单在大瞻礼时可以参与弥撒,而且主日及平日也逐步有了弥撒及堂区团体生活。
他实在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先驱者;同时他亦领先在梵二之前,在他的概念下让在俗的教友活出圣教会满全的生活,以默观去善度信徒的生活。
之九我在前,她在后,我带她到熟悉之地,她领我往陌生的境界。城市被抛在后边,来不及欣赏俯瞰的角度,尘封的记忆需要清理,以干干净净地,接纳那安恬。颓败的景象真让人伤心。
在这些规则的引导下,各民族得以在自己的文化环境领域中接近那个最伟大的奥秘,也就是天主的奥秘。因此,承认并尊重自然律在今日也成了不同宗教人士之间以及信徒和无信仰者之间对话的重要基础。
从他自己提公事包、不入住宗座皇宫、圣周到监狱给囚友洗脚、主动拥抱弱小残疾,以至批评经济体系、赴意大利南部兰普达萨港为离乡别井甚至葬身大海的人祈祷,都是显示他有勇气地带领教会度简朴生活、关心公义和平、在人及万物中找到基督的爱
不过,圣事的施行对象为某些特定的个人,而非全体,而且有的圣事只能领一次。弥撒祭礼则是为全体教友而举行的。团体祈祷一特别敬礼、游行、朝圣、公共祈祷等。另外还有其它的敬礼仪式。
身为教父学教授,她引用教父奥力振的名言提醒教友们,语意深长:“你们惯常参与圣祭,懂得小心地接领圣体,把祝圣了的面饼视如宝物,唯恐一小碎片不慎跌到地上或失掉……但为什么你们对圣言却粗心大意?
1972年12月28日,黎鸿升和刘炎新三位留学葡萄牙的修士经过近10年在澳门本地、香港和葡萄牙的学习之后,一起在澳门花地玛圣母堂从澳门教区载维理主教(1961-1973)手中领受了铎职。
那幼稚的童音是小妹在领经,然后是爸妈和我应答,协奏起世界上最美妙的交响乐。天天如此,常年不变。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从未吵过嘴,更没有打过架。这不是一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