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引用本笃十六世的教导,重申“教会绝不可把她的牧民工作,局限于已认识基督福音的人,以‘维持现状’。向外传教是教会团体成熟的明显标记”(《上主的话》宗座劝谕,95)。
然而,辨别必须根据客观的标准来进行,即需要重视教会的古老传统,同时考虑到现今的牧民需要。就辨别终身执事职的圣召而论,应考虑一般的要求。
修女们也因经常去牧民探访年老体弱的姐妹而充实了自己。这种爱的联系是双向的。在她的早期研究中,安娜·科文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天主教修女们似乎较少经历慢性疾病”。
周守仁主教及其牧民理念周守仁主教出生于香港公教家庭,在湾仔炼灵堂(圣母圣衣堂前身)领洗,中学入读香港华仁书院。虽然患病影响了学业,但间接令他将更多心思放在宗教与课外活动之上,埋下了修道种子。
这次教理研习班是在堂区提出的“分阶段提高教友素质”,“渐进式将教友训练成门徒”的牧民理念基础上开办的。若瑟堂教理研习班采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宣教模式。
175名来自不同教会、宗派及学院的青年,参加1月18至20日在曼谷总教区牧民训练中心举行的基督徒合一研讨会。全球各地在1月18至25日庆祝基督徒合一祈祷周。训练中心位于首都曼谷以西的三帕兰。
阿特巴主教又说,博科圣地的连串袭击使昂西德的情况尤其恶劣,全部人口已逃离该社区,当地的牧民活动陷于停顿,教堂被烧毁。据目击者报告,有些人类头骨躺在街上。
亚洲的修会会士及教友研究生藉分析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生平和任内成就,从中得到启发,学懂将公共关系应用于牧民工作上的重要性。
并由牧民议会主席周志伟先生将该祈祷意向册呈上,放在铺上地毯的石阶上。由集会处上望,左右两边,超过百余本祈祷意向小册,俯伏在圣体阶前祈求的安排,是十分感人的场面。
牧者可按牧民考虑及现实环境,评估是否可行,不要让它沦为自动化或机械性,失却意义而流于舞台事件。也不要把濯足礼变得过分重要,以至夺去一切对主的晚餐弥撒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