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会上李神父用他一生的座右铭“死于自己,活于基督”阐述自己25年来与基督风雨同舟的日子并邀请大家继续为他祈祷,感谢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
该委员会主席、哲学教授西蒙斯说:“哈佛的使命虽不再为宗教性质,但宗教在学生毕业后一生中都将会面对。如果只从事学术研究,可以不必涉及宗教问题,但在社会上就离不开宗教。”
参加葬礼的神父们与老前辈都有过不同的交往,对他一生忠于信仰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对他晚年效法耶稣,在病床上背负了多年十字架表示钦佩。
但在基督死亡奥迹的光照下,死亡是有意义的,死亡成了救恩条件,死亡综合了人的一生,作为圆满的结束。下面简略论述在基督奥迹的光照下,神学对基督徒的死亡所作的解释。
他说圣嘉勒为隐修会奉献一生:圣嘉勒晚年很多疾病,但常常充满喜乐。她吸引了很多人入隐修院,包括她的母亲及三位姊妹。
☆一生遇到的每一个人,对我的人生及工作都有协助与影响。☆人事皆非,亲情永在。☆将困苦视为磨练。☆一生奔波,只为完成爱的使命。☆重视中华文化、施行全人教育、舍己救人、医治人心。
耶稣的一生是为他人的一生,是服务的一生。保禄为宣讲耶稣‘成了众人的奴仆’(见格前9:19)。传福音就是亲身见证天主的爱,就是克服我们的自私,像耶稣那样俯身为弟兄们洗脚。
问:当某人去世,并已领受教会的所有礼仪,而且我们知道他/她已善度基督徒的一生,你认为还应为这亡者献弥撒吗?如果我们相信天主的仁爱,你认为我们还应年复一年地继续为他们献弥撒吗?
他们都说,在临死的那一刻,他们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在那一刻,对生命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能看到,也能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或是欣慰,或是悔恨、平安等。我相信这种经验就是我们信仰所说的审判。
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需要父母给孩子补齐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