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珍是北京市崇文区人,小时候她就读的小学就在天主教堂内。教堂还设有幼婴院和孤儿院,院内服务的修女端庄、和善的面容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份奥秘。
在疾病中挣扎的蹇小莉意识到,远离天主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一个带领教友们回归信仰的信念在她心中开始萌芽。夏收大忙后,从教手语舞开始,她将年轻女教友聚集在身边,启发她们参与堂区工作。
爹爹妈妈一生虔诚、良善,信仰的根子在孩子们心中扎得很深,大姐和二姐就是最好的见证。大姐(中)、二姐(左)和作者(右)大姐一生善良、本分。
我望着这个细心的乞丐,心中一阵感动。这简单的几句对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俩之间的距离。我告诉他我也是信主的,奉的是天主教。我掏出念珠给他看,他的眼里顿时闪出兴奋的光芒,亲切地说:“哦,我们都是主内兄弟。”
经过小学,进了初中、高中,主的召叫声从未减弱过,并时时在我耳畔响起激励着我。“你们要做世上的盐,……你们要牧放我的羊群,……麦子熟了,却没有人收割。
祈祷完,我又站了一会儿,不觉眼泪直流,心中充满了伤悲之情。我和子辉蒙席,从小学四年级便是同学。那时正是中日战争,学校由日军占领。
1938年,天主教会在教堂南侧设立上智小学(1953年11月改为梧桐路小学),址在今南市区梧桐路137号。
那座村庄原本只有小学,80%的孩童小学毕业后便中断学业。天主教会在那里兴办中学,在村庄里356户人家的支持下兴建校舍,目前全校120名学生大多是佛教徒,只有少数是穆斯林。
当一位朋友在电邮中通知我这个悲剧时,正值寒冷的一月底,当时我正在美国依阿华州一个被玉米地所包围着的偏远小镇中的学校内读书;无可奈何的我只能一天好几次去校内的教堂静坐、祈祷、哭泣……自从二叔去世后,祖父改变了
克赖斯特彻奇教区的七所初中、29所小学也都有待进行建筑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