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英国有对未曾谋面却相爱的恋人,男的在前线,女的在后方写书。由于战争的残酷,那位在前线服役的年轻战士患了恐惧症,要不是《在战火中如何保持心灵平衡》这本书挽救了
爹妈把那么厚一本老式《圣教日课》一字不差地熟记于心,玫瑰经、苦路经、圣月里的各种经文,我看着经本都会念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无法想象。
这时候,她的另一个姐姐赶来了,帕斯卡西亚感到疼痛越来越剧烈,她向姐姐要玫瑰经念珠,她要祈祷,并对姐姐说:“转告爸爸,请他原谅我,我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就到这里来了。
在感恩的氛围中,石景山的老教友带领大家一起念起了玫瑰经,手持玫瑰念珠的教友脸上写满虔诚,甚至连慕道的朋友也手持圣教日课,认真的跟随大家一起诵读。
不论何种境遇,奉献的步履坚定不移,汗水中渗透着收获的喜悦,荆棘中开满了鲜艳的玫瑰。20年后的今天,他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温蒙主恩召,感恩一路随行,激励明天更好。
文革后,念珠奇缺,父亲便买来轧丝做念珠,没有珠子,他便用一种树的核,做了不计其数,都无偿送给了教友。
老伴慧垓是弃婴,教会救了她的命,是修女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她大,可是后来把念珠都扔了,反而拜偶像搞起迷信活动,家门门框上方挂上迷信东西———剪刀与镜子。这样的家庭没有耶稣,耶稣也不住在这样的人家。
朱神父在悼词中指出,王神父热心祈祷,「念珠不离手,『万福』不离口,日课做伴侣,圣体台前常光顾」。每天一丝不苟地举行弥撒,逝世当天在病榻上仍做了最后一台弥撒。
分打铃叫醒姊妹,参加团体祈祷之后,打扫卫生;上午看报纸、新闻和圣书;吃饭时分享她所得知的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小事,邀请大家为其代祷;下午为有需要的姊妹做手工,织毛衣、毛裤、手套、袜子等;时常也会看见她手拿念珠
有三样东西是屋子里必不可缺的,那就是:一个苦像,木架铜像的那种,座式的,安放在写字台的中央;一串念珠,木质的那种,简单朴素,常常带在身上;一本圣经,思高版的,大本的———字大,看起来不费眼,就放在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