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正义(方济各)神父,1920年8月生于太原南郊姚村一个热心教友家庭。11岁时进入修院,1944年7月16日在太原洞儿沟祝圣于意籍主教富济才之手,晋铎后,服务于榆次教区。
长大后,丁松筠神父和大弟丁松青决定就读神学院,成为天主教神父后被耶稣会派到台湾服务。丁松筠神父1967年到台湾后,在新竹地区学习华语,从此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
1962年的秋天,我回老家探亲,拜访了家乡堂口的王神父。我们诵圣经、谈文学,很投机。临走时,神父送我一本已很熟悉的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优尼契的著作《牛虻》,我便道谢匆匆而去。
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哲学部主任周景勋神父助警擒获三名图以假金骗财的诈骗集团,传媒称赞其为“机智神父”。三名年龄由廿八至卅二岁的骗徒九月九日于地区法院被判罪名成立,分别监禁二十个月。
汤若望、南怀仁之墓各踞左右,紧紧地环卫着利玛窦之墓,石碑和坟茔的形制与利玛窦相仿,但要小上许多。此二人殒于清代,所以碑铭除了汉文、拉丁文,还有满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旧址上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据说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的住宅等,规模很大。因此南堂实际上是和汤若望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渊博的知识从善于讲道的口里涌出,批评弊端言辞犀利,与人交谈又是那么真挚亲切,他就是我们的本堂———申苏华神父。申神父调任高邑县北部本堂神父后,管理着大小十多个村庄两千多教友。
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
有这么一位老神父,祖籍非赤壁,然而却在赤壁一呆就是几十年,把希望、把心血都献给了赤壁,现在,他已80多岁了,头发也全白了。
1654年,应汤若望的请求,清顺治皇帝把栅栏墓地两边的空地赐封给传教士。也就是今日汤若望神父被埋葬的地方。墓地遭到两次破坏,第一次是在义和团运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