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语言反映了先知的真实人性和心灵挣扎。教义与灵修意义:这是一种“抱怨的祈祷”(complaintprayer),在圣咏中亦常见(如咏13)。它显示了信仰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困境中坚持与天主对话。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够慈悲,而且进一步意识到使我们不够慈悲,或慈悲不起来的内在原因,原来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恶在起着负面作用,在阻碍着我们生命中正能量的表达和发挥。
再者,圣若望保禄二世大力推动,今日世界需要更迫切的宣扬和见证慈悲:「慈悲是友爱他人的一项要求,为造就合乎人性的一切,而这一切,正如许多当代人凭直觉所见,正面临威胁,危机重重。
作为基督徒,我们也知道自己人性的软弱,自己的罪过,然而,我们更知道,天主是一位寻找亡羊的善牧。在每一次迷失后能再回到天主身边是多么幸福啊!
(六)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身为掌握一切、我们唯他是赖的造物主,竟成了微小、需要人性温爱的人。天主躺在马槽里。在旧约时代,圣殿几乎被视为天主的脚凳;而结约之柜就像是他神秘临在人类之中的地方。
由于圣经及耶稣本人都没有清楚提过这个概念,所以在教会初期就出现过一些基督和天主本性方面的争论,比如幻象说(Docetism,只认为耶稣是神,否认祂的人性,祂的肉身只是一个幻影,并无实体。
闻听此言,张修女甚感诧异,毕竟是修女,这种站在堂门口伸手要钱鞠躬感谢的事,有生以来还是头一回,按人性来说极难为情。
第一批门徒的网成了教会的一个图像,那是一张人性、灵修和牧灵的“关系之网”。如果没有对话,没有共同负责,没有参与,教会会老化。
从人性的角度,我们确实会面带愁容,但对有信仰的我们来说,是否要在此境况之中开始反思?是否能鼓起勇气以基督徒的身份去回应世俗化?去回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