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初经商的三年中,他们饱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可再苦再累也不忘祈祷,每天晚上临睡前总是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念完晚课还要念一段玫瑰经。
之后又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思想说:我字去掉一撇就找字,我们在生命中应当不断地寻找,像主耶稣一样,寻找那些瞎眼的、瘸腿的、患病的及所有需要照顾的社会边缘人士,去及时地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
当我带着消积的情绪无可奈何地走进博爱园时,我吃惊地发现,他们也是孩子,他们需要关心,渴望爱与被爱。
每天天一亮,一大伙人连推带拉地将父亲带走,临走时,父亲总不忘记给儿子一个浅浅的微笑。傍晚,父亲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脸上依旧带着平静的微笑……“爸爸,你回来了!”
那是一个傍晚,德兰修女独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德兰修女。
为此,人们自发地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抹去、思念,抹去、思念……反反复复,痛苦像一把刀,一刀刀地戳在他的心上,一次比一次深。心疼儿子的母亲对他说,与其苦苦思念,不如去找她。找她?哪里去找?
只有经验到天主无条件的爱和慈悲,我们才能无条件地去爱别人、爱自己,因为没有比怀疑主的爱更伤主的心!
最后他让耶稣签字、画押……然而当圣母临近分娩时,圣若瑟去找旅馆居住,而旅馆的主人却因为他们穿着寒酸的衣服,高傲地将大门紧紧地关上了。于是耶稣一出世就以襁褓裹身躺在白冷山洞的马槽里。
初见她时,是在教堂院子的宣传栏前,她很大方地走近我,询问我说,她能不能也和耶稣认识,作朋友?她想读一读和信仰相关的书籍,并且能不能每天也来教堂参与弥撒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