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忘了你回家乡的路,孩子,别忘了我在这里等你!令耶稣忧伤、焦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信仰生活的现状。
耶稣藉着祂的死亡与复活,为所有人指出了生命与幸福的道路:这条路就是谦卑,包括了受淩辱的谦卑。这是引领人朝向光荣的道路。唯有谦卑的人可以走向天上的事,走向天主(参:哥三1-4)。
如今,我不奢求会发生男友去年的奇迹,我相信天主给每个人铺好了各自的道路,这路并非我们天天祈祷的一帆风顺,而是时不时有深浅不一的道道坎儿,而我们恰恰在过每一道坎的时候遇见耶稣,这条路便成了恩典之路。
如果我们依从Park氏的C路(思路),推广到我们的信仰团体时,便会有新的意义。我们的团体是天主教(Catholic),按外文的原意是至大至公的意思,和儒家的大同(Commonweal)相同。
我一直以为他喜欢绕道,是因为另一条路虽然远了一点,但是大树长荫,是松鼠经常出现的一条路,难怪王教授喜欢那条路,可是我发现王教授真的不太愿意路过广场。
当今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世界上有多少人,升天堂的路就有多少条。这话很有道理,且具鼓舞性。从整体来看,走向天国的路,有独身和婚姻的区分。无论哪一种生活,都是我们应当格外珍惜的。
因此,这是一条准备的路,而世界主教会议则是这条路的最高峰。
(路四18-19)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十字架,什么是主耶稣要我们背负的十字架?十字架的真理在三部对观福音中都有相似的记载,每部福音都有两处提到。
有文这样描述:他并不是音乐家,但世上多少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都因他的名创作了无数伟大的乐章,当亨德尔的《阿肋路亚》大合唱1743年在伦敦上演时,坐在观众席中的英王乔治二世的心被乐曲所震撼,禁不住肃然起立
他不在这里了,他已经复活了(路24:5-6)。从那个清晨开始,这些话不停地在世界中回响,许多世纪以来这个喜乐的宣报从未改变过,同而且充满着无限和常新的共鸣。 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