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简单的举动,得到了好几位较冷淡教友的响应,他们体会到被关爱的感动,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观,又燃起热情。
关爱弱势群体,既需要长期的人力奉献,又需要具备相当的资金实力,而苏家房堂区的这些姊妹们,绝大部分家庭都是靠男人煤矿打工生活,收入没保障。或许她们一开始就没考虑到这些问题。
王贵、范凤新等老教友们不怕麻烦、不辞辛苦,早早准备好,让赶瞻礼的教友都能住上热屋、吃上热饭、喝上开水,使大家都感受到教会的温暖和关爱。堂里的房屋大都是土房,年久失修,几乎每年都需要修整和抹房顶。
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也是以“离开的心态”和“与人同在的关爱”跟随主耶稣在圣神内生活,迈向天堂永生。
又为什么在经历了30年病痛的煎熬与试探后,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与上主默默地关爱是分不开的呢?一、童年患顽疾,年少失学与乞讨我叫李文华,出生在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的一户贫寒的老教友家庭。
2009年,南堂某期慕道班报名人数400多人,最终领洗者却不足200人,这引起南堂本堂刘永斌神父和慕道中心主任刘哲神父的反思,他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对慕道者的关爱不够。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们师生共同度过的最艰苦的人生历程,是神父以父亲的大爱支撑着由10多位年轻人组成的修院之家,那时的我们,经济无保障,衣食住行无着落,是神父历尽艰辛,受尽劳苦,为我们寻觅安身之所,
但在圣神的带领下,他逐渐认识了天主教,并受玛德·罗宾(MartheRobin,爱德之家创始者)的影响,决意回归天主教并由主教手中领受执事职,以平信徒的身份献身于先知性的工作,这种发展方向正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倡导的精神
我家是世代天主教家庭,又是察北绥东(绥远省东部)有名的缙绅之家。当时,父、兄辈参加抗日同盟军的有数十人之多,不少人还担当了高中级军官。
圣母升天节之后,我们就称这个团体为“圣母堂”,字面意义就是荣福圣母之家。圣母堂的诊所在洪灾退去,灾民归乡时,有多位女子因为家乡有土匪打劫,被迫选择继续留在圣母堂。贞女们向这些女子传授教理,教她们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