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提到:“李益设防妻之计,常撒冷灰;志坚送妇之词,任撩新发。”
但印度德肋撒修女以她在爱中行走的感受认为:“我渴”是主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需要爱的呼喊。因此,每一个基督徒必须时刻倾听这个世界正在高喊“我渴”的声音。
教宗谈到德肋撒修女,她清楚知道对食粮、兄弟情谊和对天主的渴望。她的一生依靠两个不可分割的支柱:即在圣体圣事和在穷人中降生成人的耶稣。德肋撒修女在圣体圣事和穷人中与耶稣相遇。
教宗借此机会谈论了此行中的两大感动时刻:一个发生在北马其顿德肋撒修女纪念馆,另一个是在为保加利亚的儿童开圣体时。教宗在北马其顿的德肋撒修女纪念馆与许多穷人相遇,照顾穷人的修女「温良又懂得抚慰他们」。
首先,玛利亚是行走的人,从纳匝肋来到犹大山区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尔。教宗指出,这是《圣经》叙述玛利亚的首次旅程。
病患需要憩息,而教会渴望成为慈善撒玛黎雅人比喻中的客店(参阅:路十34),让病人能在其中找到基督的恩宠,遇见那些在天主的慈悲中脆弱获得医治的人。
为了让教友们能延续性地学习圣经,继续邀请了中南神哲学院圣经教授吕守德神父讲解《依撒意亚先知书》,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圣经老师贾志录神父讲授《玛窦福音》。
梵蒂冈城和刚道尔夫堡的教宗代理及伯多禄大殿总管(小兄弟驻院会会士)MauroGambetti,O.F.M.Conv.枢机身着红色嘎巴为本笃教宗遗体撒圣水按照大公教会的传统,为教宗举祭或追思礼仪的主祭一律着红色祭披和嘎巴
关於当天主日弥撒福音教宗这样阐明说:“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谈的是耶稣治好十个癞病人,其中只有来自撒玛黎雅的那个外邦人回来感谢耶稣(路17,11-19)。上主对他说:‘起来,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
帕罗林10岁那年,父亲不幸在巴桑诺与维琴察路上的交通事故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