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门徒也都遇到了复活的主耶稣,通过“三次隆重的方式”公开地宣认“爱主耶稣”,得到三次重新的委托,主耶稣带领软弱的门徒们继续信仰的福传旅程。
他们的离开,可能没有公开地放弃信仰,但却用行动表示,自己不再同主耶稣来往了,已经不属于主的门徒了。信仰,就是选择,首先是天主子耶稣基督选择了我们,同时,我们也自由地选择接受祂的福音,跟随祂开始新生活。
这种爱的实践遵循“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积极的共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消极的尊重,二者共同构成了“共生”的基本伦理准则。
答:婚姻方面:信仰夫妻应珍惜婚姻圣约,忠贞相爱,不轻言分离;经济行为中:不可贪婪压榨,应以爱德、诚实、公义待人;社会责任上:特别关怀边缘群体,如贫困者、孤儿、寡妇与外来移民;日常生活中:培养怜悯、公正与感恩
答:在审判中要有公正与慈悲,避免羞辱与报复;在家庭中要承担责任,尤其照顾亲属与弱小者;在工作与交易中守诚信、守正道,拒绝欺诈;在历史记忆中存警醒、存信德,不记仇而学宽恕;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天主的正义、公义与慈爱
但这构想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实际上,反而往往是公开地受到否认[2]。
《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以祖先配祭上帝的说明如下: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肩负牧职的司铎们,尤其堂区主任司铎,应谨记礼仪圣事部于二○○四年十月十五公布的「圣体年建议及提示」,以最合宜的方式把教会这项宏恩通知信友,又要乐意随时聆听信友告解,并在方便信友的日子上,带领他们以隆重的方式公开向临于圣体圣事内的耶稣祈祷
我们知道,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对于基督教的评价和宗教的评价,经过了这么几次大的风波,一次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有一个非基运动和非宗教运动,应该说是既是文化运动又是学术运动,形成很多关于基督教在华作用和它的特点及性质的评价
(米六6-8)为纪念包括印度天主教大学联合会及印度教会合作协会(NCCI)在内的印度基督徒学生运动(SCMI)一百周年,该运动团体应邀编写2013年基督徒合一祈祷周(WPCU)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