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信仰不单把目光转向未来,也念念不忘过往的生命经历,这两者并不冲突。在这一视野或其它视野之下,中国教会完全可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中的某些因素,形成有益的对话和互相理解。
他们在访问期间,沿途散发日军轰炸中国各地寺院以及残害中国佛教徒的材料,发表演讲,用亲身参加战地救护的经历,控诉日军罪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就像很多医生非常喜欢跟我谈话,这些医生每天经历接触很多病人,看到人的生命很脆弱,他们跟我说开始还好,慢慢看多了就厌烦了。我跟他们说,你们把他们当成耶稣,当是给耶稣看病,所以要毕恭毕敬。
回望千年,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也曾经经历了自己的宗教时代。当然,那就是商朝。众所周知,商朝是禀赋了虔诚的信仰的。从第一代商汤到第二十三代武丁王,商朝554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置身于宗教的穹顶之下的。
因此,礼仪的神学内涵和礼仪表达形式也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经历了变化活更改。[Idem,LiturgiesoftheFuture,36-37.]由于这种变化,使得一些与礼仪不协调的因素侵入到了礼仪中来。
我们经历了文革,下乡结束后各奔东西。后来杨老师千方百计把我们每个学生都联系起来。隔了几十年的初中同学又团聚起来,心情特别的激动。
笔迹的经历是美学的演变,受人、时、地的技巧、物料、传播速率所局限[2]。笔迹的风格可说成“手迹”“手艺”“字母”[3]。
毕竟,我们都深明在罪恶下的经历。我们知道我们是被召迈向成全的(参玛5:48),但我们也感到罪恶的重担。我们既感受到恩宠的转化能力,又感受到我们在失落的处境下罪恶的遗害。
毕竟,我们都深明在罪恶下的经历。我们知道我们是被召迈向成全的(参玛5:48),但我们也感到罪恶的重担。我们既感受到恩宠的转化能力,又感受到我们在失落的处境下罪恶的遗害。
撇开欧洲17-19世纪风云变化的文明变迁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是无法理解罗马公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所经历的震荡和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