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以其可贵的信心,护翼我们儿女成长;在对天主的默观中,母亲安度一生。父母亲在佘山山顶圣母大殿门口回想母亲的温暖,自我幼时就深切感受,并萦绕至今。母亲生我时28岁,生幺妹时32岁。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让我们继续默观治病的耶稣。我特别邀请大家思考那些让我们感到“受阻”、深处绝境的情况。事实上,有时继续抱有希望似乎毫无意义,继而我们变得逆来顺受,不再有奋斗的渴望。
后来我发现这块底板大小的比例与耶稣圣容的画面相吻合,于是就决定用来敬绘默观多年的耶稣圣容圣像。
当然,新约是耶稣的故事,记述了耶稣的生活和死亡,其描写的详细度和深度,是任何电影都做不到的。你也许看过《耶稣受难》这部电影,那只是新约故事的一小部分。
通常助祷开始前,我会先关心一下亡者去世前后的情况,例如:久病、突然死亡(意外或急病)、生前有没有好好进堂、神父傅油了没有、家属是教友吗、亡者的家属情况(例如:亡者父母是否健在、小孩情况、是否有哀恸逾恒的情形
保禄以基督的死亡及复活为同一事实的两面,这事实具有双重的效果,他的死消除罪过,摧毁死亡;他的复活建立成义的境界,带来新的生命(罗4:25,得前4:14,格前15:12、17,格后5:14—15
第二点,玛利亚·玛达肋纳非常近距离地经历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在哥耳哥达,耶稣去世时她也在场。她并没有逃走。她并没有像其他十二门徒中的许多人一样逃跑。她强忍痛苦。
然而,从后来的当代的非基督徒历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Josephus(A.D.37-100))”所记载的主耶稣的事迹,以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死亡的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只有一个人诞生过,才能有死亡
弥撒之前,教宗举行复活仪式,揭开复活耶稣的像,那是一幅木制三折画圣像,中间是救世主基督坐在王位上,两旁的小门上画着基督苦难、死亡和埋葬的画面。
复活前夕,绵绵春雨稍有停止,微微春风乍暖还寒,虽如此,虔诚的信友们仍从各地赶往教堂,共同庆祝基督经由死亡,进入生命的至圣之夜,主教、神父教友共聚一堂,守夜祈祷,庆祝主基督的逾越奥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