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德是超性的德行,借此望德我们期盼天国和永生,视之为我们的幸福;我们所信靠的是基督的许诺,所依赖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而是圣神恩宠的助佑"(《天主教教理》,1817号)。
今天让我们继续默想耶稣那帮助我们重拾希望的比喻,因为它们向我们展示天主如何在历史中作为。今天我愿意重点讲述一个独特的比喻,因为它有点像所有比喻的序言——撒种的比喻(参玛13:1-17)。
许多热心的教友,在四旬期间,将节衣缩食以及牺牲娱乐的钱,施舍给穷人,并去抚慰老、弱、贫、病的人。甚至经济能力并不好的教友,也尽力将自己所有些微的衣食和比自己更穷的人分享。
他又如何带领婴孩耶稣和孩子的母亲,星夜逃往埃及,在他乡异地,白手起家,辛勤工作,照顾着弱母幼婴。若瑟又如何在三次梦境中,得到天主的启示,以圣家之长的身份带领三人逃难、回归,最终在纳匝肋定居。
盲人:(肯定地)当然可以,因为天堂产业,人人可得,只要我们能坚定地相信耶稣,跟随耶稣;况且天主特别仁慈,特别可怜我们这些被人看不起的弱小者。跛子:那好,我也决心和你一起参加。走!盲人:请!
突然,她脚下的冰裂开了,没等反应过来她就落进水中了,还好,裂口不大,她还能用两个嫩弱的臂肘支撑在断裂的冰沿上。这时两个小伙伴吓得一溜烟跑了,她也吓得只哭泣,嘴里想喊救命,却发不出声来。
因为她们每天面对需要照顾的弱小者———耶稣,不是两次增饼奇迹和多次治逾圣迹中的主,也不是光荣复活后的主,她们所面对和服侍的是十字架上始终保持沉默而痛苦的基督。
天主以弱小者的形态,做了我们的食粮。我们以祂为生命之粮、从祂那里汲取养分,而能在爱中重生,打破贪得无厌的循环。耶稣将人从面包之家重新领回家,让他成为他天主的家人、成为他近人的兄弟姐妹。
在这个人性标准下,为了个人幸福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侵害,便不再是一种人们必须自我检讨的罪恶行径,因为对他人的侵害已经被弱化为一种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的无奈了。
然而十字架也是我们在这尘世生命中所不能避免的,尤其是处境困苦的弱小者,如在监狱中服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