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身边家人发生了很多令人悲痛万分的事,一直以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人家肯定也是经常地“化悲痛为力量”,后来与很多老师分享,才发现竟然有许多人无法从忧苦中走出,更有甚者竟因此而悲观厌世乃至仇视社会
我对圣马尔谷情有独钟,记得在上海佘山修院读书时,跟随美国圣母大学毕业的马百龄老师学习过《马尔谷福音》后,暑假回到家里,就在自己的家里办了一个小小的圣经学习班,主要是小学快毕业的我的妹妹利君、西会及邻居家的卢会丽等几位孩子
有的学生在几十年后,路遇昔日曾经羞辱伤害自己的老师时,义愤填膺,愤然出拳。个人是这样,民族也类似。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好像是人的自然冲动。
还有我们家庭中那些还没有接受福音的,以及疏忽了信仰的成员,我们也要像那位执着的“乡村老师”一样,将天父托付给我们的人,都一一找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感谢天主,后来为我们带来了指挥以及管风琴家蒋老师,19年中开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尝试把弥撒的进堂咏换成罗马升阶经集的进堂咏。在传统拉丁圣乐中饱含教会的神学积淀,曲调简洁优美,在歌唱同时也在祈祷。
有的人在幼年时,就有福地通过父母、亲友或者老师等人的帮助,找到主耶稣,生活在祂的平安内。有的人却经过一生的奔波,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内心不满足,没有找到天主!
“学习的语言”却是通过后天的父母、老师、朋友和社会环境而掌握的“新语言”。其实,我们学生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一方面是学习理解别人,另一方面是学习表达自己。
大约两千年前的犹太人群中,有一位饱学之士,他没有在历代的经书和老师们身上找到自己内心最大的渴求,他来到天主子耶稣基督身边,询问获得永生之道。永生才是人内心最基本的渴望和目的。
主耶稣基督,感谢祢将救恩赐给了我们,并派遣我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将救恩带给我们,将我们带到祢天国的门内,请帮助我们珍惜自己所得到的救恩,善待身边的人,邀请每个人获得您的救恩。阿们!
现在的阿梅每天读圣经,找机会外出学习教理,和姐妹们一起交流信仰的感动,对信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深刻。她说:“我要践行福音的教导,把耶稣的博爱精神传给更多的人,带领更多的人认识天主,活出信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