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次在感恩圣祭中纪念上主,也是如此:我们领受与基督忠仆共融的圣事,是为听从祂的命令,彼此相爱,如同祂爱了我们那样(参:若十三34)。若我们领受圣体,却没有诚意彼此洗脚,我们就认不出上主的奥体。
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像耶稣那样的祈祷,因为他的生活、行动、存在就是在一种与圣父和圣神的共融的状态中。
因此,结束放逐生活返回祖国,是一种重回到信仰、重新信赖天主、与天主共融的美妙经验;这也是一种‘改变命运’,需要心灵的归依、宽恕、重新寻到与天主的友谊。
2011年10月20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泰山脚下共同举办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发表了《泰山共识》,认为包括基督宗教在内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的各大宗教
"在深刻而显著的教会共融中善度四旬期、战胜各种个人主义和争斗,才是谦逊的标志,对那些远离信仰或者对信仰无动于衷的人才难能可贵"。
(若15:16)领圣体后经上主,我们领受了共融的圣事;求你给我们选拔一位能够维护教会合一的首牧,以领导你的子民,向万民宣讲福音真理。因主耶稣基督之名,求你俯听我们的祈祷。亚孟。
事实上,在教宗本笃十六世登机的弥撒中,便用了这名言表白他的理想:「主持」普世教会在爱德上的共融。为此,方济各一世继续说:「让我们彼此祈祷,为普世祈祷,使我们兄友弟爱。」
26日晚上,100余人参与了泰泽共融祈祷,并在祈祷中奉献善款3500.00元;次日早晨,主教协同十一位神父为4.20雅安芦山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及抗震救灾英雄献上追思弥撒,并在8:02,所有人员集合在修院的若瑟广场
祈祷是生者与亡者沟通的渠道,基督成为生者与亡者共融的唯一桥梁,因为基督的永恒给我们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
教宗在此也强调了信仰的至一性,将它与教会的至一性相提并论,指出若取消信仰的某些东西,就是取消共融这一真理的某些成分。通谕的最后一章,即第四章(50-60号):天主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