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也希望借着行哀矜,使四旬斋期成为与兄弟们诚恳分享我们所得到的恩典,以及关注最贫苦和遭遗弃的人士的需要的机会”。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母亲,因年老体衰而日渐丧失工作能力,其儿便千方百计想遗弃她。于是,狠心地背着她往深山里走去。
上主的回应给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叫我们明白在任何情况下天主都不会遗弃我们。」马丁夫妇的封圣大典应当以圣女小德肋撒所教导的爱的目光来解读。
你们要为自己的不忠流泪,为世界的悲苦、为被丢弃的人、为遭遗弃的年长者、为被杀害的儿童、为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流泪,也要在自问为什麽的时候流泪。我们没有人能回答这一切的为什麽。」
教宗在礼仪讲道中首先呼求圣神的临在:「愿圣神启发我们的心智,帮助我们找到适合的话语来安慰他人;愿圣神开明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确信天主与我们同在,不会在磨难中遗弃我们」。
每一个病患和遭遗弃的人彷佛都在不停重复耶稣的这呼喊,因为他们同属於耶稣的肢体,正如《格林多前书》所记载的:「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
阿马托枢机说:当时的社会大力鼓吹物质进步,而这个真正为基督的福音英勇奋斗的人,关心的却是促进贫穷青年的尊严,教育及保护他们,以免他们遭到遗弃和排斥。
阿达姆修女说:“正如她告诉我们的,如同一个婴儿躺在他父母的怀中那样,要信赖地将自己遗弃在天主的怀中。
她照顾病人、垂死的人、成千上万受到遗弃的人,如此伟大的贡献早已在世界范围获得肯定和赞赏。然而她生前的精神生活与内心挣扎却鲜为人知。
这是因为,在被众人遗弃的情况下,耶稣并不孤独,祂与天父同在。相反地,我们在自己的革责玛尼山上经常选择独处而不是呼求‘天父’,不像耶稣那样将自己交付给祂,承行祂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