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参与李公迎殡送葬的教内外群众万余人,满街素灯白布幔,所到之处鞭炮迎送盛况空前。到达天主堂内由胡主教亲自为李公做追思大弥撒。大堂内外人山人海,在向李公行告别礼时足足用时一小时多。
在他们的记忆里,在信仰被屏蔽的年代,在晚上昏暗的灯光下,老一辈亲人向天主祈祷时敬畏的身影、念玫瑰经时虔诚的声音,对信仰长期的不弃不离,对教会和神长的热心关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玛3:9)面对坎坷,我们当仰赖上主,点燃心灯,去勇敢面对它。接下来再谈谈祈祷这个话题。
家人们站在你的房间,看着你的笔迹,读着你的心声,感受着你的对家人的爱,以及你的牵挂、牺牲和奉献,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灯光下的信纸上你那跳动的笔尖,抒发着你对家人的牵挂。
地点既定,文主教又号召当地教友捐款捐力,教友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输,此后会院建成,圣堂中的圣礼灯已开始放射光明,会议厅、饭厅、寝室等共五十多间亦已竣工。
玛窦福音中耶稣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十位童女去迎接新郎,有五个细心机智的童女提前准备了灯和灯油,最后迎接新郎时“一起进屋庆祝婚礼”,五个愚笨的童女,因为没有预先准备灯油,无法点灯,后来被拒之门外。
教宗本笃十六世:爱的关怀与陪伴“一个因年迈和疾病而走向油尽灯枯的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为什么在疾病的挑战痛苦难耐时仍要继续捍卫生命,而不接受安乐死作为一种解脱呢?”
这种冷酷,会无情地剥掉他们仅有的一点尊严,无情地灭掉他们的最后一盏希望之灯。 德肋撒嬷嬷的价值正在于此。
在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里曾天真地写到:“我长大了工作挣钱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个人买一个月饼……”也可能是中秋节用电巨增的原因,灯突然灭了,我们在烛光下继续边吃边说。
确实,我找了日文资料、英文资料、各国的资料,说到这些所拜的佛、菩萨,原来是印度教的一些神,释迦牟尼要反对这教,他的弟子要靠自己努力修行,就是自求解脱,以戒为师,以自己的心为灯,不靠外界任何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