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纵然没有能力拯救民族国家,作为女性,我们却可以为自己周围的几个人负责,为双方父母谋幸福,为子女的教育和品格培养尽心尽力,为伴侣的衣食起居负责,为干净整洁、幸福温馨的小家而努力,没有作国之栋梁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基督信友及非信友朋友,因着基督信仰及其影响,遵循基督爱德的诫命,通过医疗、教育、慈善事业(麻风病患、孤残弃婴、孤寡老人、艾滋感染者收养照顾)默默地、谦卑地在一线直接或者间接地服务着社会人群
青年是教会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时,因而对于青年人的信仰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形式把他们吸引到堂里来。
自1995年至1997年,她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而且这些年来不断到内地学习和访问。同为女性的苏修女对刘部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真诚坦率的作风及态度大加赞赏。
12日在里根斯堡大学发表重要学术演讲,深入指出信仰和理性以及大学教育的关系。
传教意向:为年轻教会的未来司铎们能够为他们的祖国和世界的福传不断加强文化和灵修教育祈祷。五月祈祷意向:为基督信徒能够充分重视文学、艺术和传媒,从而推动捍卫和促进人类价值观的文化祈祷。
教宗指出教会不可妥协的原则就是人人享有生命权利,家庭,教育自由。他说这些原则并非宗教性质,而是属于整个人类。他提醒说:“人的良知有时遭到集体压力的工具的压制,却没有显出足够的警惕”。
我们教会应该对年轻人多多进行价值观、灵修观等方面的教育,把“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玛19:6)真实涵义给人人讲清楚,不能有“时代变化婚姻也能变化”的思想,要树立牢固的宗教婚姻观。
这些学习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受时间、参加人员、财力物力等等的限制,而实现全体神长教友都参加的,自觉地每天坚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则是一个没有期限的学习班,它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经常不断地学习且不消耗教会的财力物力,要教育每一位教友清楚地认识到
并提前和本堂神父联系,接受婚前教育,按教会精神,在婚前应做长时间的调查与辅导(参阅法典1063-1072),以提高宗教信仰素质,等等。倘若发现有较大的差距,最好别匆忙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