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我们竟然能说服自己,说这就是藉着逃避而让我们麻木的生命法则,而它无非要扑灭天主置於我们手中的希望。许多时候,我们的步伐也如此,我们也如同这些妇女那样行走,在渴望天主和悲伤认命之间徘徊。
然而,开始时屋里的气味还是让我感到了一些不适,一时间有些逃避,自我安慰着也许过几天就会好,也就不用照顾他了,怀着这份侥幸心理过了几天。
我们的心也充满恐惧和焦虑,同时我们许多的弟兄姊妹必须紧闭门户,以逃避烽火。我们也难以相信耶稣真的复活了,难以相信祂真的战胜了死亡。这或许会是一个幻觉吗?是我们想像出来的结果?不,这并非是幻觉!
正是这样的忠告,让我在无数次逃避和退缩中,一次次站起,重新鼓起写作的勇气,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信仰生活的感动。
这些态度可能源自不同的因由:例如:人对宗教的误解、或者漠不关心、人对世俗和财富的焦虑、信徒们的坏榜样、敌视宗教的思想潮流、以及私欲偏情、人由于害怕便躲藏起来,不敢面对天主及逃避他的召唤。
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稣三次预言祂要受难,在最后晚餐时又预言自己将被出卖,继而指出伯多禄三次背叛和门徒们四散逃避(若13:21-38)。门徒们听了面面相觑,内心徬惶与难过,不知如何是好。
有主带领我们,有圣神指导我们,有圣母陪伴我们,我们还有什么可恐惧和逃避的呢?求天主赏赐给我们一颗火热的心,让我们去战胜邪恶,驱逐诱惑。
舍此爱德,无论是牺牲行为的高贵还是基督的榜样,都不足以说明基督徒苦修主义的完整意义,并且正是逃避解答它本身所引起的问题。(全文完)摘自《神学论集》
如果痛苦是世界生活的基本状态的话,那么逃避痛苦、寻求幸福与快乐便成为了世人的基本生命追求。
对方接收上述的沟通形态时,亦因情况及不同性格,同样也会作出讨好、指责或逃避的反应,如此恶性循环,非但不能真正地面对问题,反而更增添破坏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