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科学院院长巴斯特,大名虽然不如大科学家牛顿响亮,但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在牛顿之下,他是研究细菌学的权威,防疫注射药针的发明。他信仰虔诚,这说明了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发生冲突,而宗教信仰也不反对科学。
要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国际合作,并继续支持各国科学家们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第二,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
文件呼吁要澄清科学与信仰的表面冲突,重视基督徒科学家的见证,因为他们是科学与信仰和谐兼顾的楷模。接著,指南也省思了生物伦理的课题,强调「科技所能的一切,并非在伦理道德上都可以接受」。
愿他们聆听将近70年前科学家提出的令人不安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要终结人类,或者人类将会放弃战争呢?」(《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9日)我们究竟是要终结人类,或者人类将会放弃战争呢?
诚然,仁爱是引导真福若瑟·额我略生活的北极星:他是位善良、阳光、性情开朗的人,被赋予了显著的智慧;他成了医生、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但他首要的是一位接近最弱小者的医生,以至于他在家乡被称为“穷人的医生”。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明神宗万历年十八年认识利玛窦,随之领洗入教(圣名保禄),成为中国第一个领洗者。同时,他也是中华传教新法的创始人,和李之藻、杨廷筠并称为中国开教“三大柱石”。
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家起步的时候,总在一个时候得过它的资助。但进入2000年代,我们看到比尔·盖茨的身影。
科学家预言,数十年后,人类平均年龄可高达120岁或者更高,这是大家都愿意听到的事。但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如医疗、住房、福利、安养等,这些又是大家不愿意听到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要小心谨慎,而且从法令方面来说,我们必须自己有这种意识。从你们独特的视角来看,地球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必须格外注意的迹象呢?
其实,纪念利玛窦的活动应该追溯到澳门回归之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真切地看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澳门手捧着圣经进入了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