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神贫”的人→放下贪心,学会依靠天主;做个“温良”的人→在家中不争执,多聆听、少指责;做个“哀恸”的人→看到社会不公、为受苦者代祷、行爱德;做个“和平”的人→修和家庭裂痕、团体冲突中不火上浇油;做个
教宗说:忏悔或告解圣事,事实上如同是第二次洗礼,它始终指向圣洗圣事,从而巩固它,更新它。
教宗推文2014年2月25日推文:我们所有领过洗的人都是传教的使徒。我们受召在世界上成为活的福音。邀请是一份尊重,更是一种吸引。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若6:44)。
父亲还向他们传教,不少人领了洗。因为祖父是老会长,受管制的神父们信任父亲,教友有圣事需求便偷偷找父亲,父亲便半夜把神父悄悄接来,施行圣事,天明前悄悄把神父再送回去。
我记得,是边神父为我领的洗,那是在1992年,我正好来姑姑家走亲戚。
难怪许多领过洗的基督徒仍旧度着与没有信仰的人一样的生活。如果你的信仰是树,是需要祈祷来浇灌的,再耐旱的树不经常浇水也会渴死的啊!不过,可能还有一个很不应该是原因的原因:许多基督徒除了念经之外不会祈祷!
皇帝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领受了圣洗,信靠了天主。在印度南部有个多默教会,就是为纪念他而成立的。印度佛教中有一尊卷发佛像,据说就是多默。可见他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与爱戴。
因着吴会长的善表,后来房东一家老老少少全都领了洗,另外还有许多村民加入了教会,成了拥有上百教友的堂口。几年后,更在村里建起了一座教堂。无论何种环境,一个人的善言善行,都会改变人的生命。
(哥二13-15)主耶稣邀请我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他愿意我们参与他的赎罪祭献,我饮的爵,你们必要饮;我受的洗,你们必要受。
如果领过洗的教友,特别是司铎,失去了福传的渴望,也就失去了教友的最重要身份,在某方面来说,他们的基督信仰也跟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