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父亲为了我们,为了建我村的圣堂操劳过度,他中风倒下了,村里的圣堂却拔地而起了!二零零六年三月十四日父亲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他走了,回到了天父的怀抱!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耶稣肢体的每一个信友,在进入圣堂参予祈祷时,本应该怀着谦逊痛悔和感恩的心情,举心向上,把经文的要意同自己的感情结合起来,融合于团体之中,这样的祈祷才能中悦天主。
兰山区是教区中教友人数最多的传教区域,光大大小小的圣堂就有四十座之多,教友人数日渐增多。为此,在建堂和传教工作方面涌现了一个个模范带头人物,是他们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后,西湾子教区主教石德懋正式定为七号圣堂是西湾子教区朝拜圣母的圣地,瞻礼名称“圣母出街瞻礼”圣母山是七号村小圆山。每年的九月十四日为七号瞻礼日。1935年比利时老荷神父赴七号接了甘神父的位。
光启遗体于次日抬至圣堂,行追思弥撒,神父教友如失怙恃。崇祯帝闻丧,辍朝一日,追赠少保,溢文定。特遣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开丧行祭。
在通过祷告和讨论后,朝圣者决定每人按照生活上平日接触到的圣堂展开解说,哪一个堂区表达愿意接受画像,便获得送赠一幅。就这样一幅一幅的拉丁美州圣母画像,在这一年里便陆陆续续在中国圣堂内挂起来了。
擢升枢机的礼仪在大殿内的宝座祭台前举行,没有枢机彼此互祝平安的拥抱礼,而授予枢机红色方帽、权戒和领衔圣堂的诏书则依循惯常礼仪。
一天竟能参与好几台弥撒圣祭,聆听来自不同教区主教神父的讲道,看到特别热心的省内外教友,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启迪与灵感,在此愿和主内兄弟姊妹一起分享:坐落在植被葱绿,风景奇特优美,空气异常清鲜的圣母山,从山底到山顶圣堂
2007年12月1日,古寨祈祷场所喜迁新居,启用了四年的老刘家聚会祈祷场所搬到了新建的二楼活动室内,虽然还是半成品,但里面布置得井井有条,显然像个小圣堂,炉火烧得很旺,给人的感觉很舒适。
罗马其他主要大殿以及一些圣堂也设有圣门,这些圣堂因传统上是朝圣地,获得教宗的特许,也提供获取大赦的机会。第一扇圣门大约在1423年,教宗马尔定五世首次在罗马开启了一扇圣门,这是禧年历史上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