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说:“宽恕不是姑息,也不是通过原谅别人来获取阿Q式的精神胜利,更不是强者对他人施舍怜悯时所具有的倨傲姿态;宽恕是一种善意与善行,有善意者能自我肯定与超越,有善行者能改变社会,使社会进步。”
转化成生活的形式就是:聆听天主的话(圣言)、遵守他的诫命(法律)、宣讲他的福音(悔改)、宽恕你的仇人(爱德)、关爱你的弟兄和穷人(怜悯)、每天与他谈心(祈祷)、过好你选择的生活(独身或婚姻),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我是来告诉你们,我对于你们弟弟正在经历的痛苦心生怜悯。’她们握住我的手,向我道谢。我们稍微感到平安。”审理程序的最后一天,这四个姊姊在法院大门外等待罗塞莉,对她诉说了弟弟的一些事。
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主不该受,慈悲恩主为我们受死,我们要轻看世俗仰慕天堂,效法耶稣,以爱还爱慈悲怜悯。
“弟兄姊妹,绊脚石即在于此:一份奠基于‘真人真天主’的信仰,祂俯身亲近世人,照顾世人,为我们受的伤而动了怜悯的心;祂承担起我们的疲倦,为我们如同面饼那样被掰开。
若不慈悲就没有和平帕罗林枢机强调,复活主使祂的门徒,即祂的教会“成为慈悲怜悯世人的器皿”。“教宗方济各是个光辉的见证人,让人看到教会温柔俯身亲近受伤的人,以慈悲的香膏医治他们。
容我再说一遍:天主宽恕我们,永不言倦;是我们厌倦寻求祂的怜悯。基督告诉我们要彼此宽恕「七十个七次。」(玛十八22)祂亲身给我们树立榜样:宽恕我们七十个七次。祂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扛在肩上。
但不论你的童年是怎样的,今天你都可以选择:回到爱的源头——耶稣那里,接受祂那无条件的爱;学习认识自己与他人的“爱的语言”,修复关系;成为一个主动爱人的人,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命令;让童年的伤痛不再是束缚,而是通往成熟与怜悯的通道
这也是《天主教教理》第2447条中提到的“仁爱行为”:“怜悯的行为不仅是爱的体现,也是真正天主子女的标记。”六、生活的应用:我们是否只对“有用的人”好?
他曾日夜呼求天主的怜悯,却感到沉默如深渊般的回应。那段时间,他几乎不再走进圣堂,也不再翻开圣经。不是因为他不信了,而是因为心中的失望像一层厚厚的雾,遮住了他眼中的光。直到有一天,奇迹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