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教友也比较贫困,只能送一些食品衣物和少许现金,即使她们愿意倾付心血奉献青春,为孩子们创造温馨,但却常因经济紧张发愁。不仅仅是需要买食品奶粉之类生活急需,而且因为缺钱,孩子们的疾病也无法及时医治。
这些隐修士开办学校和医院,专为贫困的人士服务,显示出完整的基督信仰生活”。
后来约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德籍文神父调到沂水城传教,当时这里的百姓生活贫困,村民被教会慈善的事业所吸引,领洗进教者不断增多。之后,牛心村的会长侯兰带领教友砸了土地庙,全村村民都领洗进教。
能为他人和穷人奉献的司铎在四旬期开启、要求皈依和更新的时刻,教宗敦促这些修生学习能帮助他们成为司铎的“一种生活型态”,“能为他人奉献自己,并关注最贫困的人”,重新发现淡泊有节的乐趣。
沙尔德圣保禄修女以无私忘我精神,服侍天主,默默奉献,特别关怀贫困病患、原住民、监狱受刑犯三大族群,那裡需要她们,她们就到那裡为人服务。
“首先每个人要对生活、家庭、未来怀有希望;其次要关注哪些是被人忽略、歧视、排斥的领域,那里通常是边缘人士,如麻风病人、贫困者、特殊病患,还有我们封闭的内心。最后,我们该如何行动?
比安科托神父指出,「对服刑人而言,这意味著更关心她们的处境,不只是因为她们犯了错而入监服刑的经验,更是她们一出生或环境使然造成的贫困、被边缘化的状态」。
例如,大同南郊西河河村是大同教区最早有教徒的村庄,现在挂名的教徒100多人,实际参加活动的是40多名老人。那些挂名教徒只是在小的时候在父母带领下接受洗礼,但是他们现在根本不认可这个信仰。
他们两位老人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而我们神职弟兄中却没人去关怀这两位长者。神父提出这件事,是期待有神父能因着兄弟之情,前去安慰、支持包神父的老父、老母。
为了照看胖子(邓朴方),三个老人分了工,父亲(邓小平)照例干最重的,比如帮助翻身、擦澡。妈妈(卓琳)干最脏的,倒屎倒尿、换洗弄脏了的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