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所说的徐保禄,不是别人,正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徐光启。“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徐光启在此基础上与利玛窦的“温和主义”交往,是中西交流史上的成功模式。
爱别人犹如耶稣爱我们,是我们与基督的关系中,传达给我们那股力量,特别是透过圣体,使祂爱的牺牲引发爱。”教宗说:“耶稣的话得到教会的一种特殊的共鸣,就是教会的慷慨和积极,从所有神父开始。”
俗世里有学问的人指着他们说:“你们是懒汉和社会上的废物,你们靠别人的劳力生活,你们是些不知耻的乞丐。”然而在修士阶层里却也有许多驯良、温顺的人,他们渴求隐修,渴望热诚地独自潜心祈祷。
我好奇地找了他的一幅又一幅的画作来看,例如:《簸谷子的女人》(1848)、《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1857)、《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我发觉米勒与别人不一样
我做了九日敬礼,为我的圣召意向祈祷,那年我23岁,我和主说:“假如我有圣召,那么在这一年中,别人给我介绍的朋友我谁也看不上。假如我没有圣召,在这一年中,我就能找到我的意中人。”
也许她们所救助的残婴,将来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甚至还会继续“连累”别人,但他们却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宝贵生命和灵魂。天主允许他们存在,正是为了测验我们这些自视聪明健康者的慈善怜悯和爱心。
在我们给予别人的同时,也别忘记给予自己:四旬期是引导人反省和悔改的时间,重新审视我们基督徒身份的机会,我们是否也给予自己空间来回顾我们的信仰生活的本真——爱的给予呢?
他们热心是因为怕自己下地狱,对于别人的需要很少想到,好像这与他们无关,很少想到节日的涵义和自己应有的精神;他们更忘记了耶稣审判人类的标准:“我饿了……我渴了……我坐监……凡你们对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
信教后,这位姊妹总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一年多的时间,经这位姊妹带领受洗的就有六人。
谈到蒙召的境界时韩主教说:“一位名副其实的修道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名、利所扰,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困。我们的宗主教做到了。”韩英进主教讲道弥撒结束后,为宗主教隆重举行“庆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