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回到堂区以后,李神父始终保持着神贫克苦的作风,不论出外下会、传教、或家访,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被教友们誉为“骑自行车的宗徒”,神父穿衣吃饭也是简简单单的,从不奢侈浪费。
神父推门进入小屋,只见那老人趴在织布机上,脸朝向一边,朝向她向往的那一边,那边有上辈人留下来的苦像,老人家已奄奄一息了。“怎么啦,您老人家?”神父说着,赶紧尽他那对垂危者当尽的本分。
拜过十四处的苦路,跪在圣母楼前,高唱《圣山》,那歌声在山谷里回荡,在耳畔响彻。休息一会儿,随祷文的开始,向着圣殿走去。走进圣殿,圣母的面庞还是那么慈祥。
原来,一直是她,一个一样卑微地活着的拾荒女人,在那个夏天躲在生活的背后,一茬一茬地种下葱,默默地照顾着他们,让他们少遭了许多的苦。 表弟讲到这里的时候,眼睛有些润湿了。
生活总是伴着太多的艰辛,刚刚走出痛失苦母的阴霾,17岁时,由于姥爷在外面做生意,家中有不少地,成了地主成分,家里的东西被抢劫一空,姥爷也挨批斗。
展品有十四处苦路;有欢喜五端、痛苦五端、荣福五端、光明五端;有《最后晚餐》、《耶稣到中国》、《治愈胎生瞎子》、《慈善的撒玛利亚人》、《耶稣走进中国》、《亚巴郎献子图》、《怜悯淫妇》、《好牧人》等70余幅
所谓快乐,即是说乐总是过得很快,而苦却总是漫长而持久。人在痛苦中总会千方百计期待一点点安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赋予一丝同情怜悯与抚慰,一定会产生雪中送炭的特殊效应。
例如:梅瑟颁布天主十诫、加纳婚宴、五饼二鱼、耶稣受难苦路等画像,全部采用中华民族之容貌和服装。绘画线条非常细腻,人物生动而逼真。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天主,我受点苦算什么呢?再说,我能侍奉天主也是天主拣选的,这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啊。”那时正是深秋,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随风飘落……
我万万没有想到,在我做了几年牧灵传教工作后,他竟然让我回修院教哲学课,我苦笑着对他讲“三年荒个秀才,所学的东西都忘完了。”他淡淡地说,“有了这几年的生命历练,你再读过去那些书,可能会有更深的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