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再次呼吁各有关方面避免冲突升级,在充分尊重国际法律的情况下保持‘对话和自我克制的火焰’。”教宗也忧虑地提到,也门近期的严重人道危机和利比亚遭极端分子袭击的情况加重,人们因贫穷和困苦而远走他乡。
另外,还有一两位教友是疑似病例,因症状较轻,正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现在因为信息封闭,可能也有一些教友疑似病例,我们没收到信息,了解不到具体情况。
相反天主的愤恨:为什么天主让我陷入这种境遇,而不让我发现真正的自我呢?为什么祂不让事情变得容易?为什么我的祈祷未获垂允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相关的问题,看看我们正处在哪种愤恨之中呢?
教宗首先谈到大圣若瑟对他的影响,说:“我从不隐瞒我与大圣若瑟有一种共鸣的感觉,相信这是来自我的童年和我所受的教育。
在历史的黑暗中,人性最坏的一面总会浮现出来:暴力,狂妄自大、自我与自私,在我们个人领域中出现,不幸地,也在世界舞台上出现。
在过去几十年来,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ReneGirard)写了一些有趣的文章,讲述了社会在无法承担责任或不愿意自我反省时,怎样采用这种“代罪羔羊的机制”。
这样做是自我更新、自爱自尊的建设性行动。▪亨利·梭罗(HenryDavidThoreau,美国作家,自然主义者)说,所有的才能最大的莫过于:帮助他人是更能欣赏人生的能力。
教宗说,为了不让恶以阴险的方式呈现,重要的是询问自己那个思想将我们带到何处,是趋向于天主,还是趋向于我们的自我。
只是许多时候我们的祈求是自私的,只停留在自我利益上。只求复仇,不求宽恕;只求给予,不求奉献;只求爱护自己,不求爱护他人。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惜他人。
这样,在基督的陪伴下,死亡便成了一种表示完全交付自我的语言。耶稣以他的存在教给了我们“麦粒的规律”:“一粒麦子如果不是落在地里死了,仍旧只是一粒;如果死了,便结出许多籽粒来”(若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