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塔拉梅萨神父首先指出,依撒意亚先知描述了一个受尽了侮辱,被人遗弃的人,这个人就是纳匝肋人耶稣,祂是世界上所有遭遗弃、没有权利的穷人、被拒绝,以及得不到同情者的典型。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接纳的神学」;换句话说,应当「发展真切而诚恳的对话,和平地建设一个包容众人的友爱社会,并守护受造界」。
再者,有人期许教会,除了格外关怀青年和受造界以外,也要多关注穷人。
在《玛窦福音》的记述中,门徒们在夜晚因船只受风浪颠簸快要下沉而惊慌失措,他们看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不但没有感到安心,反而更加害怕,认为祂“是个妖怪”。耶稣首先鼓励他们说:“你们不必害怕!”
玛利亚以她“虽渺小却无限浩瀚”的“我在这里”使整个受造界因这喜悦而跳动,为救恩史上许多其它的“我在这里”,以及许多以信赖之情顺从上主旨意的人成了先驱。
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教区最近几年多次参与了“赈灾捐献日”的活动,姚顺主教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再加上从去年开始启动了扩建主教府综合楼的工程,因教区经济力量薄弱,为能完成此工程的建设,教区全体神父、修女和教友们都竭尽全力为此工程做了捐献
接着,厄玛奴耳都主教从教宗方济各发表的两份通谕《愿祢受赞颂》和《众位弟兄》到东正教大公宗主教巴尔多禄茂,谈及两个教会在照料大自然和人类间相互对话的重要作用。
我个人和一位堂妹均是受主教的影响而走上献身生活,目前我们家族里外亲戚近百户(几百人)受其影响而信|主,并获得了美好的祝福。”
在堂内信友们受圣神的感动用朴实的语言见证着天主的大爱。
后来,受港台教会的影响,才开始接触和了解“梵二大”,中文弥撒替代拉丁弥撒可以说是与“梵二大”接轨的最早尝试,虽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潮流难阻最终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