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参与礼仪只是为了应付,尽个本分,耶稣基督并没有在他心中真正的活过、存在过,由于他不深入信仰,礼仪对他们而言,特别是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献祭方式及礼仪过程就成了枯燥无味的精神负担,折磨了他们的身心。
我想象着贤士们离开马槽时,是焕然一新的,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内心充满了如此的祈祷:“上主,全人类的父亲,祢创造了人类,赋予所有人同等的尊严,求祢将兄弟情谊的精神倾注我们心中。
教宗说:“教会需要和平与开放的场所,这首先要在心中创造,让每个人都感到被接纳,如同母亲怀抱的孩子,又如被父亲举到脸颊上的婴儿。”
但长子才真正代表这比喻的受众:他虽始终留在父亲家中,可离父亲很远,这是心中的距离。这个儿子或许也曾想离开,却因恐惧或责任而留在那里,留在那个关系中。
这句话为她拨开了心中的云雾,重见真理的光辉。她说:对呀!我如果爱天主,就应该去爱那些有缺点的人,甚至伤害我的人,我自己也不是完美之人,但天主依然没有放弃我,且深深地爱着我。
(若一书三7-9)当然,圣若望不是说信徒已不能再犯罪;而是说,当他与天主相结合时,天主的圣宠(天主的种子)已进入他心中,他与罪恶已势不两立,想犯罪亦难矣。
“不敢问来人”,因为好久未回的“家”发生了些什么变化我们不知道,生怕心中的美好被提前打破。而且,一方面几乎没有“来人”。
但他几天之后,恨意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更其深沉地凝缩起来,在他那狂乱的脑袋里不停不息的打旋,将怒潮推到如颠如狂的地步,直使他那唯一的生命之火激荡成郁抑的苦楚,愤怒滚沸在心中,最后喷然而爆发!
这爱透过圣神倾注在我们心中,表示我们不仅被客观地爱,也在主观上被圣神感动而能回应爱。
有的梦境只告知死亡的地点,受梦者不明其中意味,引起心中的猜疑。元代仇远的《稗史》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