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影片公司根据《圣经》拍摄的《耶稣受难记》,着重描写耶稣一生最痛苦、最凄惨的生活片段。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把以文字所描写耶稣对人类的爱诉诸观众。
老人僵硬的心复苏了,天主在痛苦中召叫了她,那种感动、润泽,无以言表,那种身心的愉悦无法道出,她回头看见了女儿临行前给她摆在书桌上的十字架上的耶稣,那种爱的吸引,让她无法拒绝,她哭着扑倒在十字架前说:主啊
在中非班吉,世界上穷人中的穷人的最贫穷的地方:他正是在那个最贫穷的地方,去寻找、接近世界的苦难及痛苦,因为慈悲在那里,在痛苦中诞生。可话又说回来,要是一切都宽恕了,还要正义做什麽?
修女平实的话语描绘主教离世之前的情形:头脑清醒(并未有痛苦),之后晕厥,然后离世。事实上,这是绝大多数上年纪人的理想的离别方式。简直有点无痛升天的氛围和感觉。这是天主对主教特别祝福的彰显。
若我们盼望基督徒的喜乐和希望能持续存在,我们就不能,也不愿坐观许多痛苦的处境。如同玛利亚一样,我们也会感到困惑。在这样满是投机的时代‘这事怎能成就?’(路一34)。
亲人尤其至亲离开我们后,我们必然深深痛苦、思念。而每个人因为成长背景不同,都有自己表达深切思念的方式,如果下跪、磕头等某一方式,特别能释放你的思念,那么,就去做。
有的人可能一时荣耀显赫,被人尊敬,但以后要永远经历黑暗与痛苦;有的人在这世界上被藐视,然而却与基督在荣耀里度永远岁月。世上的财物往往是一个人灵魂的陷阱与拦阻,使他爱世界而忘记天主。
人在痛苦中总会千方百计期待一点点安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赋予一丝同情怜悯与抚慰,一定会产生雪中送炭的特殊效应。忽略身边人的疾苦和困难,常会滋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
失去财产,健康的身体,甚至尊严,而他更大的痛苦是三位友人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承认他所枉受的一切,他们却因为敬畏天主,糊涂地指责约伯对天主不恭,使约伯陷入了极度的忧伤中,甚至开始怀疑天主的爱和公义。
我认为这才是中心思想:本次会晤当然具有痛苦的印迹,但教宗今天所愿意传达的慈悲讯息中也包含著安慰和希望。问:这几天青年服刑人感受到最多的正是希望,对他们来说这次会晤是一种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