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仁善的行为是不求回报的,本来就应该如此。所以承诺不同,善意不同,行为就不同。这看起来是对人从更高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只是最朴素最基本的要求。
但判断口号的真假,不是看其说得如何动听,主要是看其实际行为。
在修院作为一名生活导师,赖神父管理小修生们的生活——日常起居、行为教育、品德修养等;在慈幼中学及德光女中教授公民与道德课程,是跟行为道德有关的内容;每主日则到位于台南郊区的永康天主堂送弥撒
教会于社会中为穷人服务工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陆教会尚未形成像境外有系统的慈善机构,但是已经有很多教友和神职人员及修女自发起的捐献慰问,可以看到,爱德的行为不会因为体质的不完善而减少它的价值。
高修女为之欣慰,她肯定、鼓励并赞赏平信徒的活见证并谦卑地说:“我写的书只是从理论方面谈圣经,而教友们的传教经验则更精彩,你们是用行为讲解圣经,你们实践爱的行为就是在继续撰写福音”。多么谦虚的修女!
我准备了从下面的五个部分与你们做一次分享和共勉:一、慈悲的根源来自于天父 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福音中的这句话启示了我们,天父是一切慈悲心和慈悲行为的根源。
这位撒种者的豪爽行为,使得种子变得很贱,甚至被白白浪费。
你们无论作什么,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因主耶稣的名而作,藉着他,感谢天主圣父。——上主的话。(默想片刻)答唱咏 咏67:2,3,7,8【答】:请你们赞颂上主,因为他美善宽仁,他的仁慈永远常存。
如此一来,我信这一词汇就包含了一种对现实的基本抉择,一种基本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关于存有(being)、存在(exist),关于个人部分现实,也关于整个现实的行为模式。
拉丁文中又有另一个字:credere(心,由心里信任)用来表达信仰,指出信仰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