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合力建设,大家都出力,有哪方面资源就利用哪方面资源,宗教本身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也好,从事公益事业本身具有的某种独特的优势,这方面的资源必须要利用。我觉得宗教问题,它是一个整体。
必须如同接纳耶稣那样接纳圣言,即用敞开的心、谦卑的心、真福八端的精神。因为耶稣就是如此卑微地来到。祂在贫困中降世,藉着圣神的敷油降临。教宗指出:耶稣是力量,是天主圣言,因为祂被圣神敷油。
信仰是力量、爱德和谨慎的精神。这就是信仰。教宗方济各指出,谨慎的精神是懂得我们不能作我们想做的一切,创造推动信仰的道路、历程和方式,但本着谨慎的态度。
而恰恰是这一点,也是她的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昨天、今天……明天?直到永远。波利娜•雅里科(1799-1862)生于法国里昂。
虽汗流浃背,却满心欢喜,因为辛勤的劳动弘扬了教会仁慈、博爱的精神,向最小兄弟传播了基督爱的福音。
西加神父写到:我曾读过圣母显现给一个圣人时所说的一些话,圣母说:在领受神父降福时,最好能跪下,精神集中和心悦诚服地去领受,因为你正在得到恩宠。
圣人一定是周日存想天主的事理,天主信仰占据圣人的心和生活,即使睡觉也不例外;天主的命令和需要高于一切,超过一切;对天主的信赖和依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现今教会所缺少的就是圣人的这种信仰精神,有好多时候
形成这种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过往对四旬期精神误解,致使教友过分强调克己、守斋、补赎等等。并不是说克己、守斋、补赎等是多余的事,而是说这一切都不是四旬期的重点,也不是四旬期的目的。
当教友爱天主和教会时,这样的家庭善表自然而然地将爱德精神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懂得爱不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理论、一种模式,更是一种实践、一种作为、一种行动,一种贯穿于教友生活中的态度、意向、需求,一种为实现天主之爱而具体进行的活动
但时至今日,我不得不衷心承认,多年来在陆神父身上,学习到如何活出福音的精神。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修女,当一个穷人来求助时,我永不会拒绝他!他果真如此生活,一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