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都是公教信徒,在1970年结为连理之后,他们自此就双栖双飞、双飞双栖,真的是“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
上海光启社的“圣爱”和“每日神粮”长治的“教友生活”都受到教友的喜爱,太原的“主日学”“六合星星”和“益友”教友们离不了;北京有“天光”内蒙有“荒漠清泉”和“公教文摘”永年有“上智”天津有“圣神之光”吉林有
时隔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遇到了他,他看见我时,急急忙忙地从行李包中拿出三本油印的圣书《我们的公教信仰》对我说,“好好看,你会明白很多道理。
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教区汤汉主教发表圣诞节家书,题目是《贤士的礼物》,全文如下:主内亲爱的弟兄姊妹: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藉此家书特祝您们圣诞快乐,充满上主的平安。
音乐不是因为陌生而打动人,而是因为熟悉,曾经在广播中听到的这句永远难以忘怀。与三圣会晤,之所以内心受到触动,庶几而言,也在于此。因为熟悉,而非陌生。
最近这些年,从利玛窦神父的纪录片到汤若望神父的纪录片《他与帝国同行》(2009年台湾光启文化中心和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再到三集郎世宁修士的纪录片《紫禁城里的米兰画师》(与江苏广播电视台合作)等,每当丁松筠与其团队及其合作伙伴完成了其中一部
看表演成了听广播,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教友们仍没一个人站起来,他们不是不想看,只要也站在座椅上就什么都有了。但他们更看重背后横幅上的“天主教会”的名誉,要让全场观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的形象。
她们决定要大力宣扬伊蕾娜的故事,通过广播报纸,寻找那些在战争中被伊蕾娜救出的幸存者。很快,伊蕾娜的故事逐渐传播开来,许多的幸存者聚集在一起,回忆当年伊蕾娜的义举。
人的生活种类千奇百变,每天的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杂志书籍,都在向我们推荐一个个“新的”、“高级的”、“幸福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被社会潮流牵着鼻子疲于奔命,捕风捉影,企图得到更好的生活。
每年我们都制作一些关于圣诞节的电视节目,那一年教宗子夜弥撒要现场广播,立刻要翻译成中文,还要有字幕,以及教宗的新年文告等。 我一到他那里,代办就跟我说:“恭喜你,阁下。”我说,开什么玩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