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评论华北基督教的,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文章中说当初对基督教有一些负面的评价,认为‘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这是反面的宣传。
贫穷每日以千万种方式挑战我们,呈现各种面貌,反映在受苦、边缘化、压迫、暴力、酷刑和监禁、战争、自由与尊严受到剥夺、无知与文盲、医疗急需和工作短缺、人口贩运和奴役制度、流亡、赤贫以及被迫移民等等。
[6]在基督教早期,罗马皇帝对基督徒的残酷迫害并没有能够改变他们的信仰,反而使他们的信仰更纯粹、更坚定了。到中世纪,基督教成为了国教,成为了主宰一切的精神力量。
在欧美各国,基督教各教派统称为﹁誓反教﹂,乃因当时路德教派在德国得势后,严禁天主教举行弥撤圣祭。
当时的新中国政府驱逐了一批反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采用三自原则,并承认教会自行祝圣的两位本土主教。中国先后建立了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等。这些组织得到政府承认、政府资助、也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
他的基督徒生活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比以前更加虔诚和执着。罗雅各在《徐光启别传》中给我们写道,那时虽然国事日非,但他忠公体国,朝夕勤劳,办事十分尽职,使崇祯极为满意,因此倚重日深。
得的太多也享用不完,早晚也不会是你的,还不如捐出一些,反而就成了你的。偷的骗的抢的捞的更不是你的,总有一天你还得加倍偿还。
这种无形的馈赠里包含了些含蓄的意味(不打算让收礼的人猜透自己喜好和想像力),同时也有尊重的成分在里面(即便他不知道我们是怎么送的,反正是送出礼物了)。提个私下的问题:这礼物(这钱)我收着踏实吗?
教宗说教会必须有生育能力,他谈到每当发现教会的司祭或度奉献生活的人表现不佳,他脑中的第一个反应是这就是个光棍,或者,那就是个老处女。他们既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没有能力赋予灵性生命。
《每日圣言》携带方便,既有当天的圣经章节又有关于读经内容的反省,反省中的小故事还能帮助大家记忆当天的圣经内容,相辅相成,很受欢迎。《每日圣言》的读者很广泛,发挥的作用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