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从社会层面来分析,像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和追求缺乏自信、果断和勇气,处理事情优柔寡断,前瞻后顾,左右摇摆,最终一事无成,社会上把这类的人称为懦夫或无所作为的群体。
你们在黑暗中的人,享受光明吧;你们在睡眠中的人,复活起来吧!我要命令你:你这睡眠者,醒来吧!因为我之所以造生你,不是要你久居阴府。从死者中复活起来吧!我是死者的生命。我亲手所创造的,起来吧!
我终于懂了,耶稣在安慰这个贫穷的小孩子,他可以放心,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些善良的人,继续做耶稣在世时所做的事:使这个世界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热。
难道是那里的人罪恶深重遭天主的显罚?或是其他地方的人比他们更纯洁吗?看着电视机里惨不忍睹的镜头,我泪眼模糊,咽喉哽塞,头脑中思索着答案,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巴蜀之地的灾难,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灾难。
因为他们只是路过,不是那个要伴你一生一世的人。
教宗接着指出,天主在每一代的人类中,以心来建造他的王国,并在善心的人身上点燃良善的光。赐予他们抗拒暴君的的力量。然而,残暴者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仍然听见兵士的脚步声,看到衣裳上的血迹。
教宗说:“不能凭个人的好感或志趣来选择他们,必须极小心那些‘有生意嗅觉’的人,或那些‘总是手提行李’的人,他们会让子民成为孤儿。”
有一种是身体上的耳聋,但在圣经中,对天主的话失聪的人是哑巴,不能传达天主的话。还有另一个指示性的迹象:福音用阿拉美语报告了耶稣的关键词。
(玛廿四34)坎塔拉梅萨枢机强调,耶稣的这句话“不是说给我们的后人,即那些在祂最后来临时生活的人”;相反,这话是“对我们的先人和我们同时代的人说的,包括我们在内”。
在此时的黑暗中闪烁着不可动摇的希望教宗在弥撒讲道中,重温当天弥撒中诵读的《马尔谷福音》的章节,指出耶稣先是告诉门徒们祂将受到的苦难,描述那些目睹耶路撒冷被毁的人的心境,但也立即谈到人子的光荣到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