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印度教领袖在观看表演后,也发表了积极的评论,对天主教司铎为推动彼此容忍与社会公益事业所作出的努力予以了充分肯定。
所以,我宽恕一个犯罪的人,但并不等于我认可和容忍罪的继续存在。我宽恕一个犯罪的人,但我会为他的罪忧伤忧愁。他的不幸令我同情,他的罪却令我惊骇。我越是看见罪的可怕,我就越是看见圣洁的美好。
青年们天性向这样的态度开放,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可能令他们有相反的行为和思想,甚至变得不容忍和残暴。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样在这些伤痕背后总有傲慢与自私,是这些因素导致了所有的不和谐,让我们不容忍,没有能力聆听和接纳与我们观点或立场相左的人。
这些事不仅被容忍,还得到了圣殿司祭的许可。这些人把宗教当作了一笔生意。教宗表示,圣经记载了司祭的儿子们强迫人奉献的恶行。他们赚了很多钱,甚至压榨穷人。
宗教差异不该是分裂和不信任的根源,而应是一种促进团结、宽恕、容忍和英明建国的力量。在医治那些因长年冲突而受苦者的情绪、精神和心理创伤上,宗教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例如:人的尊严、对正义和自由的深切感情、勤奋、主动精神、热爱家庭、尊重生命、容忍、渴望合作与和平。这些都是欧洲的重要特徵。教宗谈到目前的危机,强调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
不幸的是,世界上仍有许多因不容忍而造成的冲突。为解决一国内部的冲突,需要推动不同团体之间的和谐;同样,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也需要藉助智慧和勇气,走向通往真正进步和各民族自由的道路,着眼於持久的和平。
教宗最后总结道:「在当今世界上,不仅基督徒,人类也遭受迫害,因为各种迫害之父无法容忍天主的肖像和模样,牠攻击并摧毁那肖像。这一点难以理解,需要多加祈祷才能明白。」
圣经上多处记载了耶稣对待罪人的容忍、宽恕和耐心。浪子的比喻告诉我们,天主对那些离他远去的罪人,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声责怪,而是怀着那颗受伤的心,一再地容忍,无条件地宽恕,焦急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