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圣体圣事的合一层面去看,圣体圣事教会学在东正教神学家的教会观中有特别的地位。
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公报》和《益世报》,《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6月17日于天津法租界,创办人为著名的天主教学者英敛之,有关英氏生平可见方豪所著《英敛之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大公的释名是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本次竞赛,总体水平很高,可见教友们学经查经下了很大工夫。虽然得满分的仅有1位,但90分以上的有484位,80-90分的有479位,60-80的有110位,60以下的只有15位。
马边天主教堂在1926年以前叫公济堂,最早是一个叫黄文清的法国人建立的。谢纯爱就在这时候来到了马边,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传教士,但特殊的时代也注定了他这一不寻常的传教之旅。
并且将报名解释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这就是说,针对当时那种国破民奴、封建专制主义乌云笼罩全国的严重局面,英敛之他们办报,同戊戌变法一样,仍然要对国民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
台湾罗光大主教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他常持超然态度,不加入任何党系;第二,兢兢的守公从职,不为一己的利益打算;第三;服从合法政府,辅佐政府元首”。
但历来祇有一位枢机──圣若望.费希尔(JohnFisher)因拒绝亨利八世要求加入圣公宗教会而殉道。
之后大家开始拜苦路,每到一处,全体教友跪下,公诵苦路经,默想耶稣的受苦受难,感谢耶稣的救赎大恩。
每天早上,各地教友陆续的前往朝圣,在通往十字山的道路一侧,停满了前来朝圣者的车辆,绵延数公里长。三天来,前往十字山朝圣的教友突破万余人,教友们满怀敬爱之心,热诚祈祷,向主耶稣祈求自已所需的恩典。
从1937年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到北京,中间经过了华北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两个阶段,所在地正是河北正定。人民大学的校史展里有一张华北大学的照片,背景正好是正定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