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我学习基督良善心谦,首先态度温和,关心备至,全神贯注细查病情,开方用药细心谨慎,耐心和善地询问和解答他们的问题。凡求诊者,权贵贫贱,一视同仁,热情接待。
我们或是欣然接待他们、爱他们,或是漠视、拒绝他们,二者都显示出我们对待耶稣的态度,因为耶稣特别临在于他们身上。
一方面,我从网上和一些报道中了解到了教会的一些弊端,也看到了一些人的不好表样;另一方面,我的家人和朋友开始反对我,甚至对我有鄙视的态度。我一下子困惑了,难道我的选择错了吗?难道天主教不好吗?
进而改正我们已经施行圣事与领受圣事的态度和方式。这本《我们的圣事》研讨了七件圣事的新礼(弥撒礼仪除外),但最后一章,也对教会的葬礼(虽非圣事)做了扼要的探讨。
他的意思是:我们的态度足以决定情感令我们更健康抑或更痛苦。积极的情感为生命增添活力。
(咏96:1-2)诚如教宗方济各的教导:天主来到世界上,赐予我们与祂同行的力量:天主藉着耶稣与我们同行;与天主行走,迈向生命的圆满,我们就会得到力量以新的态度活在当下,尽管步履仍旧艰难。
有些时候,它虽存在,我们却久久没有觉察,那是在我们以极不忠实的态度对人生问题投降的时候。孤独能提醒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极富人情的来往才能满足饥渴的心灵。孤独并非坏事,从不感觉孤独才是可悲可怕的。
端正态度,谨慎发言我们在教堂或福传时发言,要谨记主耶稣的教导,与主相偕,与人为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世俗荣耀、利益和成见,或信口开河,或暗藏私心,或攻击他人……因为耍奸取巧是给他人
四福音书中,记载了一个撒玛黎雅人的故事,通过祭司、肋未人和撒玛黎雅人对待被抢劫之人的态度,告诉我们,怜悯被抢劫之人的,才算是他的近人,并且主耶稣吩咐人们要照着去行(参:路10:30-37)。
仁爱是中国天主教战时的行动和所宣示的态度。传教士、中国神职、信徒所践行的仁爱不能完全被理解为人道主义援助,因为教会行动背景的信仰不应该被忽略。应该从一个更高的、从正义的角度来看战时天主教会的仁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