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於是跑去告诉门徒们,说耶稣的遗体被人搬走了(参閲:若廿1-2)。教宗指出,玛利亚玛达肋纳前往耶稣坟墓的路程反映了许多妇女的忠贞,她们长年累月走在坟地间的小径上,缅怀一些已不在人世的人。
复活后,玛利亚留在耶路撒冷,作为门徒们的母亲,在等待圣神降临的时候,坚定他们的信仰。在这整个旅程中,童贞玛利亚是位望德的朝圣者,她以强烈愿意成为“她儿子的女儿”,祂的第一位门徒。
本主日的福音再次讲述耶稣召第一批门徒的事迹:“当耶稣沿着加里肋亚海行走时,看见西满和西满的兄弟安德肋,在海里撒网;他们原是渔夫。耶稣向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
耶稣回到门徒中间时,门徒们已经陷入困境,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教宗府讲道神师阐明,这场风雨象征了人的一切恐惧,以及人辨认不出那暗藏在脆弱内的力量。
耶稣为门徒洗脚时,伯多禄自觉不堪当,但是耶稣却说:“我若不给你洗,你就与我无份”(若13:8)。若按伯多禄那种天真的,合乎人情的“不堪当”去推演,那么,岂不我们更不堪当基督为人类受苦吗?
在复活期第五主日,若望福音中记述了,若(14:1-12)耶稣於受难前,向门徒们所作的临别赠言。门徒们因耶稣说要离开他们,而心里烦乱不安。
因此,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宴。这几句话,岂不俨然以加纳婚宴好比是耶稣邀请人类的婚宴。果不然,偏偏酒缺了,偏偏只有他的母亲知道酒缺了;他的母亲不去问新郎,而偏偏向自己的儿子耶稣说:“没有酒了。”
门徒们的不信任,不表示他们无可救药,相反,表现出了人的通病,以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据此反省自己的信仰。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信德坚固的基督徒,有资格可以嘲笑当时的无信的门徒们。信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可是,耶稣通常是自己选择和招收他想要的门徒。他会在湖边、或在税务所前走过,召唤一位渔夫或职员跟随他。福音告诉我们:当他召唤时,“他们抛弃了一切,跟随了他”(路5:11)。
继那几个妇女之后,几位门徒赶到耶稣的墓穴,也发现同样的情形,这又对耶稣的复活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了。